一日,帝又請問達摩師曰:“聖諦之文,弟子口嘗誦之;聖諦之義,弟子心嘗思之。其奧妙精微,非淺鮮胸襟所能測識第一義之旨,今願竊有請也。”達摩曰:“聖諦之義,文字雖□,一言一蔽之,曰廓然無朕而已。朕之一言,至矣,盡矣。”梁武解誤,則文字化為真詮。達摩南來,還佛梁武,其首班矣。帝惟不然,又問曰:“對朕者誰?”達摩曰:“不識夫?不識即無朕,無朕即不識,不識無朕,二而一者也。”帝猶然不悟。佛家點化弟子,只在一字之間。三教不解,機不合矣。規規為虛文所拘留,非達摩西來之意也。本月十九日,不告於王,遂潛回江北。十一月二十三日,屆於洛陽。當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識,謂之壁觀。
梁武浮名好佛詩:如來修證性中求,郛郭工夫逐浪浮。只向語言為探討,方圓齟齬不相投。
梁武請問聖諦詩:聖諦如來第一篇,其中意義必精玄。請師乞為明開示,俾得持循作聖美。
達摩答武帝詩:要知聖諦其中義,無朕之精自廓然。陛下洞知無朕妙,西方佛果已修圓。
梁武帝不悟詩:一隅甫舉反三隅,始足談玄號上儒。三四發明渾不解,依然蔽固一愚夫。
達摩潛回江北詩:出晝依回不捨王,為王可武與為湯。梁王不是如來器,決志潛回抵北江。
達摩嵩山面壁詩:少林篙嶽好修持,面壁其中寂語詞。匪為一身完證果,多因等待續燈兒。
達摩嵩山演教
達摩在少林寺面壁,從遊之徒,有道副、道育、尼總持諸人,朝夕趨陪,以求濟渡。評三子證修,雖有淺深不同,然遊於達摩門者,彬彬皆佛物,無棄物也。所謂升堂矣,第未入於室也者。達摩因梁武專在言論上修持,不從寂靜中證悟,卒於佛無成,於道無得也。遂懲其弊,一味面壁而坐,以寂滅示三子。壁雖障於目前,彼之剖破藩籬,達觀無際,壁不能翳其毫忽。居於方內者,覺面前多封閉垣牆;超於域外者,眼裡無全牛。覺層巒疊壁列於前,彼視之皆空矣。故達摩九年面壁,不待達摩心堅石穿,壁因達摩坐觀,亦化其頑石,勒成一尊達摩。迄今嵩山石壁,儼然有達摩尊者遺像。非其坐觀之大驗歟。
三子從遊達摩詩:達摩選佛到中華,爐冶英才作葉伽。三子共沾春雨露,兢兢鼓棹覓靈槎。
三子所造不同詩:學業難教一律齊,彼蒼賦稟有賢愚。譬諸草木分割槽別,何獨於人有所疑。
達摩面壁示教詩:達摩面壁意深微,示眾修持志莫移。勿道眼前堅莫鑽,工夫克己剖藩籬。
達摩觀壁皆空詩:石壁徒能障淺衷,高人達覽境皆空。性天湛湛原無物,壁立參前有主翁。
頑石肖像達摩詩:自古人為萬物靈,從來有志事終成。試觀面壁高山石,日久年深肖像形。
神光棄儒從釋
婆羅門有一僧人名神光者,人品清俊,資性聰慧,表表一曠達士也。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善談玄理。每撫髀嘆曰:“孔老之教,禮木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孔老,予不獲出入其門牆;莊易,予不獲從遊其左右。與其浮慕前修,勿若求師近代。何代無賢,顧人自得耳。”神光進退於儒釋之間,終舍正學而從左道。故功名富貴,等若浮雲;證果修持,好如飴醴。有詩為證。
神光曠達詩:儀表魁梧行莫羈,靈襟空洞逸繩規。偉才若付良工手,斫就能將大廈支。
神光博覽詩:不直堂堂具表儀,無形儀表富襟閉。笥經莫擬便上腹,敢謂身肥沒字碑。
神光好佛碑詩:家雞野鶩兩提衡,厭舊歡新出世情。二祖若教難誑誘,達摩依缽孰相承。
神光欲從達摩
神光僧聞達摩大師乃西天得道比丘也,現寓止於嵩山少林寺面壁,欣欣喜曰:“才說無師卻有師,古人負篋從師,不憚千里,況嵩山去此甚近。所謂至人不延,學步即親者也。欲求解脫,非至人點化不可。欲師至人,非從遊其門不可。有志而莫之學,是謂自棄。有師而(原書下缺一面)嵩山少林寺,參謁達摩,求其訓誨。達摩見神光之來,恐亦好名之士,易為遷就搖惑,不專志傳燈者也。達摩南來,正欲得中人以上與之語上,無論他後日得髓,且試得今日來意。意稍不誠,一挫即卻矣。故面壁自若,不知身後有人參謁;緘然自若,不知左畔有人乞言。神光僧不以師為吝教,惟罪己為不誠。來意精專,可盟金石。師坐終日,彼亦侍立終日。師面壁坐,彼面師立。師不語,彼不去。如此效誠者半月。有詩為證。
神光參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