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這種輪迴。「諸佛菩薩,善得中道,了色即空,達空即色,即為出世上上法」:這是講圓頓大法呀,知道色當下就是空,空當下就是色,以此成就出世間上上法。這個法妙啊!不勞修證你就已經成就,只問你懂不懂。
如果能夠用「金剛觀智」,這是對一心三藏這個法理法義的觀照智慧。「蕩空有情計」,蕩就是掃蕩、蕩除;「空有情計」,你要麼執著空了,要麼執著有了。這兩種都不要執著,明白了就行。「除斷、常之見」:所謂「斷」,死了以後什麼也沒有;所謂「常」,人死了還是人,牛死了還是牛。把這兩種邪知見都要除掉,否則你還修什麼啊?
「了達一真本有,諸妄本空」:真本來有,你還修它做什麼?妄本來就是空,你還除什麼?你本來就是真,還用求真啊?真外還求真啊?「則其五陰妄想之心,當體即空」:明白這個道理,五陰這種妄想當體就空了,你去除它幹什麼?我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在中陰身期間,你想到哪裡就到哪裡,是不是就到佛土去了?聽經聞法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即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你當下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頭髮指甲不是妙真如性嗎?都是我們的報身智慧妙用。你懂得了六道輪迴,你就不會六道輪迴,你可以來示現六道輪迴。要明白這個道理。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盤,不戀三界。
這段經文是回答阿難所提出的第二問題,這五種陰界每一種陰界的淺與深。
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這句經文講色陰界畔淺與深的分析,即色與空。有相作為色,無相作為空,那麼在這裡以色為淺界,以空為深界。如果我們離開了色而沒有離開空,那就還沒有破除色陰,沒有超出色陰的邊際。四空天的天人就是還沒有破除「色陰」,他還執著這個虛空身、講一切空忍,所以他仍然沒有究竟。這個空忍,我們有時候解釋為無生法忍。那他這個無生法忍的境界已經到了阿羅漢,乃至到了通教菩薩。
那麼從圓瑛大師這個說法,我們也可以把這個「陰界淺深」作雙重觀照。圓瑛大師講,要「空和有具一,方盡色陰」。按照這個講法來講,這個意義就很深。你必須證得法我空,這是最起碼的。注意,虛空也是法、也是色,禪宗講虛空爆炸,你才叫做破除了色陰,這是第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就更妙、更深、更圓——按照一心三藏,妙有當下就是空。因為法我空還是個執著,執著空性,執性昧相,執理昧事。所以圓頓大教是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這叫破除了色陰,在色就破除了色陰。這是從兩個角度來觀照。
下面四陰有四個界畔,都是按照這兩個角度來觀照。這種觀照來講,一是法我空,二是一心三藏究竟義。為什麼要兼顧兩方面呢?因為佛講《楞嚴經》,是經歷不同說法時期在進行摸底,有些涉及到第二說法時期,有些涉及到第三、第四說法時期,乃至涉及到第五說法時期。後人把不同時期的經文進行歸納的時候,他沒有明顯地講出這是佛在第幾說法時期所說之法,給我們今天的學習造成困難,我們只能根據在字裡行間所出現的那些蛛絲馬跡來大體上判斷,佛的這段經文屬於五個說法時期的哪一時,但是不能非常準確。所以我們在解釋《楞嚴經》的時候,儘可能兼顧到藏、通、別、圓這四個不同的層次。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這句經文是講受陰界畔的淺與深,即觸與離。從橫向來看,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對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從縱向來看,受陰的界位在五根對五塵這個直覺當中,一般以取著為觸,厭舍為離——所謂觸,比如眼睛看到了是觸,眼睛離開了也是觸;所謂舍呢,就是看都不看,還有沒有那個離啦?這是引用我們的這種攀緣心態來講,耳朵聽了是觸,不聽了也是觸。如果說我之前已經看了,現在我不想看了,那你這個受陰還沒有破除,一定連「我想看」這個念頭都沒有,受陰算是破除了。因為破除了受陰,破除了攀緣心、執著心,我們身心當下會感到一種輕安、自在、虛明這種感覺。
受陰最特殊之處主要是體現在我們向外攀緣,所以佛在描述六根向外攀緣的時候,說是像野馬奔騰一樣。世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