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功德,要懂得用好心。
我們回想一下前面講五種入——發見居中、發覺居中、發聞居中,這裡不是講「發」,是講「集」。前五者居於哪裡呢?居於眼根之中,居於耳根之中,居於舌根之中,它那個根是指色法。這是方便說,其實也是居識心之中,是塵。那麼意入呢,不是居於肉根之中,是居於識心之中。第七識和第八識這段要分開。有的時候為了開導初學人,可以把它說為是心臟,但心臟不是意根。那為什麼有時候把它說為心臟呢?因為心臟死了人是不是就沒有知覺了?是從這個角度來講。
吸撮內塵:「吸撮」,就是收集整理,這個「內塵」就是五種俱生意識。這五種俱生意識在時間改變、環境改變以後,已經不復存在,就變成我們的回憶,成為法塵。
見聞逆流:這是解釋「吸撮內塵」。「吸撮內塵」,送到哪裡去啦?「見聞」,以二概六。怎麼概六呢?前面講五種俱生意識,還包括我們的獨頭意識,就是六種意識啊。六種意識就是記載著我們造的種種業的那種回憶。「逆流」,本來我們六種意識心是往外攀緣的,時過境遷又返回到阿賴耶識倉庫裡,就是透過這個第七識把它回收進去。
流不及地:這個有幾種解釋,可以圓融起來。「不及地」,是指意識心所不能觀照到的境界。由於六種意識心是把八識裡的種子透過七識往外攀緣,養成了習氣了,所以它不往裡看。往裡看要靠智慧。
比如,拳頭變成手掌,我們習慣了眼睛只能看到手掌、手指,但眼睛能不能看到拳頭?所以這個拳頭就是「流不及地」。心能不能看到啊?所以這個「流不及地」唯智乃知。
名覺知性:「覺知性」,就是意根之性。佛在前面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就是要找到我們這個意根,顯這個意根,是解決這個問題。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意根的這種覺知性如果離開睡覺、清醒、回憶、忘記這四相——注意,這生滅二塵包括四相,畢竟無體。
我們要相信,把這個《楞嚴經》聽懂了,生生世世高枕無憂啊!我們肩上任重道遠!一定要相信,真理不可戰勝!在彌勒佛下世前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的這段時期,我們發心去領眾修行,能不能?(能!)佛當年在法華會上登臺點將一般,說:「我滅度以後,誰敢在末法時代領眾受持《法華經》?」那些阿羅漢們都是講到其它佛土去,唯有菩薩一個個雄赳赳氣昂昂,「我們就是願意到娑婆世界去,到最苦的地方去!」我們要發大慈悲心,普度一切眾生。當然度化的方法種種,可以表揚他、勸導他、鼓勵他,可以哄他、騙他,也可以罵他、打他,還可以逗他——不拘一格,首先用心要正。不要怕人家議論,因為我們是宣傳真理。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這個「如是」啊,在經典上出現最多。千經萬論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特別是兩個如是放在一起,「如是阿難,當知如是」,法味無窮啊!
昨天有個教授請我寫幾句話,因為今天講到「如是」啊,所以我寫:「如是我。我是如。我如是。此乃真如是我聞也。」這麼幾句話。他很有智慧,說自己雖然講不出來,但是懂了。圓人講法,事圓、法圓、語言都圓,問題你自己圓了沒有?所以明心見性太重要了。你真正明心見性,是活嘴活下巴,怎麼樣講都能叫人開智慧。
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這裡是不是講非因緣呢?圓頓大法就在這裡。你不要講破因緣法就是非因緣,你破不了。因緣是不是我?非因緣,它不是因緣所生法,是隨因緣而現之法。
我這個覺知性本來就是我的一個念,那睡覺、清醒、回憶、忘記,是不是還是我的一個唸啊?是我自己的一個念變成了睡,變成了醒,變成了回憶,又來顯現出我這個能知、所知。是不是我一個人在玩遊戲啊?只有《法華經》《楞嚴經》一心三藏叫「示真實義」,《楞嚴經》講到現在有沒有講什麼善或者惡?完全是在講一個真實。《法華經》《楞嚴經》就是叫我們明白什麼是佛。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如果講它是從醒來的話,那麼睡的時候覺知性就沒有了。沒有覺知性,是不是永遠就醒不來?沒有覺知性,我們睡覺的時候怎麼能做夢啊?「將何為寐」,就是誰來睡覺啊?這下面實際上我們還可以加一段,「若從寐來,醒即隨滅,將何為醒?」
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這個「生時有」應該講回憶的時候有,死的時候這個覺知性就沒有了,離開這個肉身了。回憶的時候有覺知性,那麼當我們回憶不起來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