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齡大,都是上座,一切人都必須恭敬。遇到事情,有理也是他有理,沒理也是他有理——佛法不離世間法。年齡大的人就跟小孩一樣,你可以把他當成小孩一樣去哄、去騙、去恭敬、去供養,跟他沒有理講。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老人?修行人沒有多少是非道理好講,要懂得互相包容。
第二種是「戒臘上座」。戒臘,就是受戒的年數。只要出家一年,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出家人穿著袈裟就是代佛傳法,走到哪裡就給哪裡的眾生種下金剛種子,功德不可思議。即使一個很壞很壞的和尚,他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佛講了:出家人即使破戒、犯戒,他是一個破了的金碗,在家人修得再好再好,也不過是一個裝潢很美的木頭碗。這是講對出家人必須要恭敬,連妖魔鬼怪都恭敬出家人。但出家人也不要以此就麻木不仁。為什麼?因為決定你的果報是你的心,不是你的外表。你的外表能度眾生,你的心破戒、犯戒,照樣會在地獄等三惡道受報!但是,他在來世只要能投人胎,仍然有機會出家為僧。
第三種是「福德上座」。這個人不管有沒有道行、出家時間長短、年齡大小,他善解人意,人人歡喜,廣結法緣。不像有些人一天到晚臉都板在那裡,大刀斧頭都砍不進去,非常堅固,比涅盤城還要堅固三分。不要那樣,沒有哪個欠你八輩子債。所有的人都是一個人一個念,沒有必要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敞開我們的心量,包容一切的萬法。修行人是快樂的人、自在的人、和平的人,菩薩利他必須要具備這種品格。
第四種叫「法性上座」。與年齡大小、表現好壞、長相莊嚴醜陋都沒有關係,這種人有智慧,能弘揚佛之正法。有一個國王看到文武大臣都在拜一個三歲的小孩子。他想這個小孩肯定是個神童啊!拜的話有失國王的體面;不拜的話,錯過了會感到非常失落啊!於是國王悄悄地去給他頂禮,而且頂禮的時候專門講:我今天來拜你,你可不要跟別人講啊!一抬頭,噯!這個小孩子怎麼看不到了?小孩子從這麼大的罐頭瓶裡鑽出來,說:我今天鑽在這裡,你可不能跟別人講啊!
現在有些人:「嘿嘿,我師父146歲,鬍子這麼長!」他用年齡大來炫耀師父,同時炫耀自己——我師父是某某省的什麼會長,是某某國家的有名的大法師,我拜了十五個師父,怎麼樣怎麼樣……他沒有講我師父幫我開智慧,而是用這些來炫耀,以為師父越多他就越有本事,這是盲目顛倒!
釋迦牟尼佛當年以命供養魔鬼。有個魔鬼說法,青面獠牙呀!講了一句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然後不講了,佛就求他:「你講了上兩句,還有下兩句啊!」那個魔鬼講:「我肚子餓了怎麼講啊?」「沒有關係,餓了我給你找吃的。」「我什麼也不要吃,我要吃你!」「行啊,我給你吃,只要你把法傳下來。」按照一般人來講,你這個妖魔鬼怪連人都要吃,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來,屁股一拍就走了。然後,「這是個妖怪,大家不要去!」就到處去宣揚了,他怎麼怎麼壞。菩薩不是的,只要你傳正法,我管你是佛還是妖魔鬼怪。佛再三請求,「你必須先傳法,我才給你吃。」於是魔鬼傳了下兩句:「生滅滅已,寂滅現前。」然後佛把這四句刻在石頭上,用自己的血再塗上去,最後打算供養魔鬼。這時魔鬼現相了,原來是忉利天主來考驗這個修行人是不是真心求法。
那麼我們剛才講的這四種上座啊,也有說為長老。講每一種上座與其他三種上座都可以沒有關係,但是我們如果把這四種長老都能做到是不是更好?哪怕做到兩種、三種,並不是講你不需要做到其他三種,而是講你沒有其他三種,任何一種都可以稱為長老。如果把四種「長老」都具足,那你就是一個非常圓滿的老師。
「途中獨歸」,就預示著阿難要遭難。戒律裡規定,僧人外出一般要有兩人以上,而且不可以一男一女;其中一個要求是要有上座陪同,如果沒有,最起碼要兩個同性人作伴。這樣破戒犯戒的可能性不大,一般地不會兩個人同時做壞事。居士來講,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儘可能兩個人一起。既要防止自己破戒,也還要防止受到意外的傷害。
「其日無供」,大家知道,今天波斯匿王設齋供佛,僧團都到城裡應供去了,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家裡就沒有準備飯菜。印度民族盛行修行,平時他們吃飯之前,首先把供齋盛在旁邊,聽到外面搖鈴後,就跑出去跪在那裡,把飯頂在頭上供養出家人。
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遊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