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緣於如來三十二相:你不是在執著我的這個三十二相嗎?將何所見:按照常人來講,這不是明知故問嗎?我難道是用鼻子看見、耳朵看見的?還不是眼睛看見吶?有智慧的人一聽就明白,佛是話中有話呀!你如果說是用眼睛所見的話,難道佛不知道?問這句話就是告訴你,不要以為你是用眼睛看到的。
誰為愛樂:明明就是阿難一個人,你如果講,是我們還是別人吶?是不是答非所問?這是問阿難,你是用什麼東西來執著這個相?是誰在發生這種情執?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果然不出佛所料,阿難執著於心能想、眼睛能看,把心和眼分開。這段經文一目瞭然。凡夫都是這樣認為:眼睛能看,心能想,併產生情執,而且他這種心還停留在第六種意識心裡。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佛是一步一步引導阿難。既然你講是心目,那應該知道心和目在什麼地方。一般人講,眼睛在額頭下面,心在肚裡面啊!這就叫同分妄見。恰恰這就是無量劫以來的大悲哀。所以在這裡佛首先指出來問題所在,如果不把這個問題搞明白,就不能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打這個比喻一目瞭然,非常形象。要去打仗,你如果不知道敵人在什麼地方,你還出什麼兵?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這是正面提出使你六道里輪迴的根本的原因。因為你想錯了,你看錯了,你沒有明白真理。唯心與目,今何所在:人身難得,你如果稀裡糊塗一輩子,都不知道人怎麼來的,不知道為什麼眼睛能看不能聽、耳朵能聽不能講話、嘴巴能講話不能走路,不知道我這個皮肉筋骨是怎麼回事,你是白來一趟。這是了脫生死的一個根本問題。可是許多人卻熟視無睹、充耳不聞,天天看到我、天天看到你、天天看到他,卻不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麼回事,還在那裡我長你短、這麼樣那麼樣,那是不是節外生枝?是不是無聊?
諸佛哀嘆啊:眾生可憐!最該解決的問題他不去過問!就像宣化上人講: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無人曉。因為我們就是有來世,來世就是有無量的來世啊!有來世就有輪迴。幸虧得到一個人身,你還不抓緊時間一了百了?聽經聞法能把人餓死、凍死嗎?我們是要解決無量的生生世世的大事。今生今世就是把這個地球上的財產全部給你,把地球上的那些大官全部給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你又能怎麼樣?我們要善於比較,要看破、要分析、要選擇。
所以一般人是不是感到很好玩吶?「還問這樣的話?」你如果問那些修行人眼睛在哪裡,「肯定在面部的!眼睛難道還長在頭頂上啊?」他甚至還衝你一下子,「心在哪裡?心在我口袋裡!」意思是,「這個話你還值得問嗎?」可是把像這樣很平凡的問題提出來問,真是石破天驚吶!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阿難也是辯才無礙啊,但他是強詞奪理。他本來可以直接講眼在臉上,心在肚裡,而他卻找出種種的理由作為擋箭牌。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在這裡他引用的是同分妄見,認為大家都認為對的東西就是對的。這是阿難在這裡的第一種妄見,「一切世間,十種異生」,他認為一切眾生都是這樣認為的,以自己的想當然來代表真理,在世間邏輯裡叫詭辯。有些煩惱習氣很重的人,他往往引用的話是那些和他煩惱習氣一樣重的人說的;他不去學習那些有智慧的人講了什麼真理。
即使引用所有的人都是這麼認為的,都不足以為真理;就是引用佛的三藏十二部經,都不足以為真理。大家明白嗎?唯有《法華經》《楞嚴經》所講了義大法是唯一的真理。所以我們教化眾生的難度很大呀!很大很大呀!幾千年以來「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在法華會、楞嚴會你看看,往往講一品經、講幾段經就有無量的人證果了。因為他明白了真理,因為真理不可戰勝。
「同將識心,居在身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