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英國人態度有所改變,由於新疆、西藏事件,中國國內反英情緒十分高漲,再加上海虹口中英軍事衝突,兩國間關係變得極為緊張,比起遠東的中國,蘇俄才是心腹大患。
中國戰略研究專家東條認為,南京政府欲借法國之力剷除地方實力派,加強中央集權的力度,所以南京方面很可能會將戰爭擴大。東條最後認為,不排除中國政府動用化學武器的可能。
法國人最怕的不是中國動用化學武器,而是擔心中國對法國進行恐怖襲擊。
經歷了一次大戰後的法國,急需要休養生息,迅速從戰爭中調整過來,而不是一頭扎進另一場戰爭中,國會中反對的聲音也不少。
英國建議法國考慮將潘佩珠釋放。
法國方面決定將此事拖延至河內會戰之後,英國認為法國過於樂觀了。
殖民地政府已經不斷要求增派援軍,法屬海外軍團陸續開赴遠東。英國由於不願全面捲入熱戰中,向南京政府發出外交警告的同時英國與盟友日本頻繁接觸,英國希望日本在遠東能承擔起更多的義務。可日本人也不笨,對於英、法的許下的空頭支票待價而沽。
英國拉攏美國力圖勸說中國回到談判中。
法國政府也在高唱和談,不過這只是為了迎合國民的需求。
這次抵抗者們紛紛走出來,正是一舉將他們掃清的大好良機。
正如他們所料的那樣中國人拒絕了,議會透過提案向印度支那派遣援軍。
第六章
在孫中山在國外化費旅訪期間,楊洪森在國內排除異己,軍隊和情報機關成了他手中最鋒利的戰刀。
陳其美是楊洪森重要的政治盟友,其對副元首寶座早已虎視眈眈。現任副元首為民主黨領袖黎元洪。進步黨後期分裂後,黎元洪以民主黨領袖身份投入南京陣營,而另一陣營共和黨則遭到楊洪森殘酷鎮壓,很多人為此避走海外。
作為親英美的黎元洪,視楊洪森為馬首,除了外交、政治、軍事,他幾乎什麼都管,作為國家的二號人物,英、美代表曾私下與黎元洪接觸,願意提供資金扶他上位。
黎元洪再笨也不敢與孫中山爭,別看他是副元首,孫中山出訪期間,他代行元首職責,可把持國家政策的卻是楊洪森,只要他不同意,國會提案就絕對透過不了。雖說反楊人的不少,但都是書生做派,手中沒有鐵棍,拿什麼跟他鬥,找死啊!
對日宣戰時民主黨透過支援楊洪森在朝鮮戰事勝利後為之發展壯大,不過和會開始後不久他們新英美的民主黨屢受打擊。在上海事件上黎元洪主張妥協,在對法用兵的問題上他是極不贊同的,但是楊洪森的提案還是在國會上強行透過了。
英、法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國力非日本可比。
潘佩珠那可是同盟會的老同志,早期參加與孫某的起義,加入國民黨後積極參加北伐,後調入南京中央擔任執行委員,受到韓國獨立的影響,在孫中山的幫助下成立了越南國民黨,不過這時越南國民黨的重點並不是武裝獨立,而是革命宣傳。
潘佩珠在河內被捕後,孫中山一直考慮著用外交手段將這位革命老同志撈回來,但是法國人的態度強硬,“五·一二西貢慘案”導致越南局勢複雜化,越南國民黨副主席文信在楊洪森的秘密授意下發動起義,接著向南京政府求救。
在孫中山與楊洪森最早的電報交流中楊洪森就曾提出:“鑑於法軍在越南部署兵力不足10萬,中國軍隊應當進行適時的干預,……。”
越北的革命形式正如楊洪森所預料的那些,革命力量發展發展十分迅速,很多法國殖民地越南士兵紛紛起義,大批的民眾加入獨立陣營。
老街、河江、高平等地方紛紛宣佈獨立加入了越南北方自治政府,革命力量的猛增到了160萬人。越南國民黨的主要力量是兩個師的約2。5萬人的武裝近衛軍,很多軍事幹部都參與過北伐、朝鮮戰役,他們裝備有美式武器,接受過德、美教官至少六個月的訓練。越南國民黨除這支正規軍外,又迅速建立起了一支8萬人的民兵武裝。
法屬印度支那主要軍事力量就是3萬法軍,那些越南公安不比大清的綠營強上多少。至於3萬法軍貌似很多,但是分分也就沒有多少,這3萬法軍相當一部分來自法屬殖民地,其中不少是越南人。
戰事開始後越軍迅速挺進取得較大的戰果,而中國軍隊集結於中、越邊境等上級的最後命令。
楊洪森向孫中山的彙報中指出,由於越南國民黨發展過快,革命的領導權正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