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凡庶乎!此事篇於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從中可以看出,顏之推主張士大夫子弟自數歲起就要接受教育,學習《詩經》、《論語》等儒家典籍;並以自己為例說明學習貴在持之以恆。《顏氏家訓…書證第十七》中大量引用《詩經》等典籍中的文句,可見他對《詩經》的掌握是多麼牢固。
北朝時期的民間詩歌教育也相當發達。《敕勒歌》和《木蘭詩》(《木蘭辭》)流傳很廣,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愛。北朝民歌流傳下來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少數民族民歌的翻譯和流傳本身,就是進行詩歌教育的很好證明。
北朝的民歌與南朝民歌風格迥異,藝術成就毫不遜色。現存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錄在《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少數幾篇收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這些歌曲中以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歌謠為多,少數出於漢族。由於北方的地理環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制約,質樸粗獷、豪邁雄壯是北朝民歌最顯著的特色。其內容或歌詠北地風光和遊牧生活,或讚頌尚武精神和英雄氣概,或反映戰亂從徵和徭役苦難,或表達對愛情與婚姻的熱烈追求。與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的感情表現直率粗獷,語言風格質樸剛健,詩歌形式也以五言四句居多,其餘多為整齊的四言或七言,雜言體較少。需要注意的是,北朝民歌中少數民族的歌謠是經過翻譯而來的,如《敕勒歌》,據《樂府廣題》說“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而《折楊柳歌》有“我本虜家兒,不解漢兒歌”二句,可見其原非漢語。
北朝民歌中最著名的是《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是當時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也稱鐵勒,或稱高車。這首民歌描繪了北方大草原廣闊無垠、雄渾蒼茫的景象,展示了草原民族水草茂盛、牛羊肥壯的幸福生活,表現了敕勒族人開闊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其風格雄壯豪放,是描寫草原風光的千古絕唱。據《樂府廣題》載,東魏高歡攻西魏玉璧兵敗疾發,士氣沮喪,高歡令敕勒族大將斛律金在軍前高唱此歌,以安定軍心,可見這首歌的藝術感染力是多麼強大。
《木蘭詩》一向被認為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歷來流傳很廣,至今仍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詩中塑造了女英雄木蘭的美好形象,自古及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詩歌的語言淺近輕快,音調和諧,有濃郁的民歌風味,穿插在全篇中的口語化的對話,造成了活躍的氣氛。“萬里赴戎機”以下四句文字精整,錘鍊的痕跡很重,說明這首詩可能經過文人加工潤色。
奇聞逸事集 011 黃金時代——隋唐兩宋遼夏金
第三章詩歌教育的黃金時代——隋唐兩宋遼夏金
隋朝建立後,迅速統一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空前繁榮。由於隋煬帝荒淫無道,隋朝只存在30餘年就很快滅亡。唐朝建立後,疆域廣闊,國勢強盛,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達到了空前鼎盛時期。唐朝滅亡後,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政權並立的分裂時期,從五代一直持續到南宋滅亡。
這一時期,儒學普遍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高度重視。隋唐時期建立並完善了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持續了1300餘年,對古代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形成了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對學校教育影響巨大,尤其對詩歌教育和詩歌創作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五代承接唐代遺風,雖戰亂不休,但學校教育和詩歌教育依然比較繁榮。兩宋時期的文化教育更加興旺,文人受到的優待在歷史上空前絕後,學校教育和詩歌教育更加普及。唐代和宋代的詩人群體非常龐大,詩歌創作成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唐詩宋詞,雙峰並立,成為後世不可逾越的高峰。這個時期,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孟浩然、王昌齡、高適、岑參、劉禹錫、李賀、韓愈、柳宗元、杜牧、李商隱、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李清照、辛棄疾、陸游、楊萬里等大詩人,成為後世學習的榜樣。因此,這一時期不僅是詩歌極度繁榮的黃金時代,也完全可以稱之為詩歌教育的黃金時代。
受隋唐兩宋影響,遼、夏、金三個少數民族政權也十分推崇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