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部分

記為趙雲設定可信的環境和條件﹕一是讓趙雲單槍匹馬,沒有其它累贅礙手礙腳﹔二是趙雲在衝殺過程中,除與張合戰了十餘合便奪路而走之外,其它對手均為曹軍中平平之輩,沒有構成對趙雲的真正威脅﹔三是曹操為了收伏趙雲,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這就使趙雲有可能突出重圍。因此,儘管讀者感到趙雲的勇武是難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卻相信它是真實的。

另一方面,羅貫中筆下的趙雲,又是一個具有獨創性的人物形像。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問世以前,小說史上還不曾出現過趙雲這樣的英雄形像﹔這個形像之成功塑造,主要是羅貫中的功勞。在《演義》寫到的數百名武將中,給人留下鮮明印象的名將有數十人,但像趙雲那樣膽識兼備,智勇雙全,機警精細,謙虛謹慎的形像卻只有一個,人們決不會感到他與其它名將有什麼雷同之處。在《演義》的巨大成就影響下,歷史小說創作如同雨後春筍,蔚為大觀。在這些作品中,英武超群,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不乏其人,其中也有塑造得比較成功的﹔但是,他們都不可能與趙雲的形像混同起來,更不可能取代趙雲的形像。這種縱向和橫向的比較證明,在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形像的畫廊中,趙雲確實是一個獨特的形像。黑格爾曾經指出﹕“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想象是創造性的。”羅貫中在塑造趙雲這個形像時,再一次表現出巨大的創造能力。

不過,真實性與獨創性的結合,只能說明趙雲形像為什麼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因而產生較強的藝術魅力,還不能說明為什麼讀者喜愛趙雲甚於喜愛關羽、張飛。在這裡,更重要的原因乃是讀者審美觀念的變化。

應當指出,從《三國志通俗演義》問世到清末的五百餘年中,讀者對趙雲的印象並不超過對關、張的印象。因為羅貫中從“歌頌忠義”的道德標準出發,主觀上想把關、張(特別是關羽)的形像塑造得更為高大完美﹔明、清兩代的大多數讀者囿於傳統的“忠義”觀念,其審美標準與羅貫中大體一致。如明代趙璞《次何州判韻》詩寫道﹕

神器將為詐力移,英雄奮起共維持。

許身劉氏堅惟一,報效曹公示不欺。

敵破襄樊肝膽落,名垂竹帛壯心知。

古來不沒稱忠義,弔客常過薦酒卮。

明代侯居震《謁解廟次宋侍御韻》詩尾聯也寫道﹕

試看當年同事者,惟君生氣滿中原。

清代毛宗崗《讀三國志法》則雲﹕“歷稽載籍,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由此可見,那時的人們是把關羽看得比趙雲更高的。

到了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人們的審美觀念除了在某些方面保持其穩定性以外,又會在某些方面產生明顯的變異性。因此,今天的廣大讀者雖然也愛讀《三國演義》,但他們對書中許多人物和事件的評價卻與羅貫中的主觀意圖頗有出入,有的甚至截然相反。拿對關羽的印象來說,今天的讀者早就沒有封建時代的小民對他的那種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們很不喜歡他的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動輒就把“過五關斬六將”掛在嘴邊﹔對他不顧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蜀與馬超比武,聲稱不與黃忠同列,無禮拒絕孫權聯姻的要求,等等,人們也很不以為然﹔對於他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人們更認為是嚴重喪失立場,敵我不分,是為一己私恩而出賣原則,而決不會像羅貫中那樣稱讚他“徹膽長存義,終身思報恩”,也不會像毛宗崗那樣歌頌他“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一句話,在今天的讀者心目中,關羽的形像已經大大降低了。

相比之下,趙雲的英勇善戰和一系列美德,則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讀者的理解和欣賞,並能被人們批判地吸收。這樣一來,今天的讀者喜歡趙雲甚於喜歡關羽,也就毫不奇怪了。

當然,按照藝術典型的標準來看,《演義》中的趙雲還不是充份個性化的,不及關羽形像那樣豐富和深刻。但是,廣大的一般讀者卻不管這些,仍然把趙雲列為僅次於諸葛亮的最受喜愛的人物。──藝術的法則就是這樣奇妙﹗

評趙雲

英雄賦

三國之中論武功首推何人?這實在是一個難說的問題,擁有萬夫不當之勇,入千軍萬馬如無人之境的武將實在太多,然而這其中最具氣魄的,是那句響噹噹的:“吾乃常山趙子龍也!”

“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出場就頗不一般的趙子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