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的生年不詳,他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中進士,這年胤禛21歲,由此看來雍正同年羹堯歲數可能相差不多,不像兩代人。這像是從呂不韋納趙姬懷孕後送給莊襄王而後生嬴政(秦始皇)的故事移植過來的。
隆科多,滿洲鑲黃旗人,其父為一等公佟國維,其妹為康熙的孝懿仁皇后。隆科多在康熙晚年任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康熙死時,唯有隆科多一人傳遺詔由雍正繼位。治喪期間,隆科多提督九門、衛戍京師。《清宮十三朝演義》說隆科多在康熙死後,從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取下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這種改法上面說過不可能。“秘密立儲”制度是從雍正元年開始的,移花接木到康熙朝是張冠李戴。但雍正繼位同他舅舅隆科多關係密切。雍正繼位,隆科多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將至之時。”隆科多雖受賜襲一等公、吏部尚書、加太保等,但仍被定41款大罪,命在暢春園外建屋三間,永遠禁錮。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年羹堯與隆科多二人,對雍正來說,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對他們自己來說,則是知進不知退,知顯不知隱,泰極否來,自釀其禍。《清史稿》論者謂:隆、年憑藉權勢,無復顧及,即於覆滅,古聖所誡。
從對待同胞兄弟和近臣,可以看出雍正性格的弱點和心胸的狹窄。雍正皇帝的性格具有兩面性:說是一套做是一套、明處一套暗裡一套、外朝一套內廷一套。胤禛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主要不是因為他比其他兄弟聰明,而是因為他性格的兩面性。胤禛在做皇子的時候,能夠“掩短顯長”:其長,誠孝皇父、友愛兄弟、勤勉敬業;其短,殘忍苛刻、猜忌多疑、虛偽急躁——虛偽造作將“殘忍苛刻、猜忌多疑”的性格掩蓋,特別是把自己貪祿天位的想法隱藏起來。所以在角逐皇位時,諸兄弟失敗,而胤禛獨勝。雍正的兩面性格是他取得皇位的秘訣,也是他鞏固皇位的法寶。他在做皇帝時,極力表現出節儉、愛民,隱藏其奢靡、殘忍。近年以來,關於雍正皇帝的學術論著與藝術形象,只突出、顯現其節儉的一面,而忽視、隱藏其奢靡的另一面,這就給讀者、觀眾以誤導。
當然,雍正作為一個政治家,我們評價他的功過是非,主要的著眼點不應是其性情品格,也不應是其皇位的獲得是否正當。皇位爭奪問題是滿洲宗室內部雍正兄弟之間的利益分配和權力鬥爭的結果,我們不能站在雍正的立場,也不能站在大阿哥、二阿哥、八阿哥等的立場,而應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來看待這件事情。我們對雍正的評價,關鍵要看他對中國歷史、對人類文明做了哪些事情。
改革:承上啟下
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朝入關的第八十年,許多社會矛盾,盤根錯節,積累很深。他盛年登雍正“為君難”璽極,年富力強,學識廣博,閱歷豐富,剛毅果決,頗有作為。康熙政尚寬仁,雍正繼以嚴猛。雍正在位短短13年,他最主要的特點是“改革”,可以說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雍正改革措施,列舉以下六點:
第一,整頓吏治。康熙晚年,身患中風,標榜寬仁,吏治鬆弛,貪汙腐敗,已然成風。雍正在長年皇子生活中,對皇父晚年弊政,看得較為清楚。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地連續頒佈11道諭旨,訓諭各級文武官員:不許暗通賄賂,私受請託;不許庫錢虧空,私納苞苴(jū);不許虛名冒餉,侵漁貪婪;不許納賄財貨,戕人之罪;不許剋扣運費,饋遺納賄;不許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許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嚴誡: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嚴懲。二月,命將虧空錢糧各官即行革職追贓,不得留任。三月,命各省督、撫將幕客姓名報部。禁止出差官員縱容屬下需索地方。後以戶部庫存虧空銀250餘萬兩,令歷任堂司官員賠補。同年設立會考府,進行審計,整頓收支。這一年,被革職抄家的各級官吏就達數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員。與曹雪芹家是親戚的蘇州織造李煦,也因為經濟虧空而被革職抄家。《清史稿…食貨志》說:“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頗增。”史家評論說:雍正“澄清吏治,裁革陋規,整飭官方,懲治貪墨,實為千載一時。彼時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風俗,貪冒之徒,莫不望風革面”。說明雍正整頓吏治的成效。
第二,密摺制度。什麼是密摺呢?密就是機密;折就是將奏文寫在摺疊的白紙上,外面加上封套。康熙朝有奏摺,雍正朝密摺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許的官員才有資格上奏摺。康熙朝具摺奏事的官員100多人,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