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章 小河烽燧堡

從秋中走到初冬,四千裡的路,走了快四個月,要不是今年安北都護府折損了太多邊軍,蘇策這批府兵最有可能便是被分到安東都護府的水軍中,只是造化弄人。 “安東蛟龍騰四海, 安南毒瘴大肚腩。 安西黃沙卷金甲, 安北年年埋枯骨。” 這首邊軍中的打油詩說盡了四大都護府的境遇。 安東都護府,一府六城五大港,四萬鐵騎鎮守遼東,五支水師縱橫海域。 安南都護府,一府九城,九千守捉郎呼嘯山林,六萬赤血軍鑽山越嶺。 安西都護府,一府七城,流動駝城威震西域,八萬乾軍破軍百萬,百國稱臣。 安北都護府,年年歲歲埋枯骨,歲歲年年府兵行。 雖說如此,大乾的軍中將領四成出於安北邊軍。 戰損愈多之地,軍中戰功愈盛。 眼前城牆三丈半高的安北府猶如一隻酣睡的臥虎,城牆面上刀劈斧砍的戰爭痕跡和蘇策記憶中精緻的杭州城截然相反。 這是一座軍府,唯一的用途便是戰爭。折衝府的老兵們交接完兵策後,和蘇策這百人打了一個招呼,便騎著馬匆匆離開,似乎一刻也不想在這裡多待。 從各折衝府來的府兵們進了城,便被打散重編。 就和一汪水分成一滴滴水珠,轉瞬又融入到其他水窪裡一般。 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有物盡其用。輪番的新府兵是沒有加入安北府正軍中的資格。 四個月為一期,烽燧一期,戍堡一期,軍鎮一期,滿此三期優者入正軍進安北城,弱者進守捉城,待三年期滿,若還活著,便有了選擇調出邊軍。 但是,這前三年沒有選擇,只能在邊軍,膽怯者盼望北無狼煙,好功者只盼日日狼煙。 蘇策覺得自己的運氣不好不壞,這次他抽中了去烽燧堡的竹籤。 自己抽的怨不得別人。 烽燧每三十里設定一座,有烽帥一人,管烽卒五人,配馱馬三匹,馱著兵器甲冑和工具。 去往烽燧堡的六人,身上的負重都不輕,每人帶一弓一壺箭,一把橫刀,還有一把隨身障刀,一塊磨刀石,揹著九鬥粟米和兩升稻米,在冷冽的寒風中步履蹣跚的往北前行。 一路上,烽帥李豐沒有多說話,蘇策和其他四個人便聊了起來。互相介紹認識後,話題卻並沒有開啟,冷風往嘴裡鑽的感覺不是太好受。 走走停停,既要防著越邊的胡騎,還要防著藏身枯草的土狼,六個人走了兩天這才到了這一次的目的地——小河烽燧堡。 小河烽燧堡,隸屬安北都護府西三守捉城第三鎮第一戍,第一戍也叫河灘戍,只因位置處於一片河灘地上,而小河烽燧堡就在這條河的上游,距離河灘戍三十里,東邊三十里是同戍的黑石烽燧堡,西邊是魚窩子烽燧堡。 這些名字都是戍守的邊軍自己起的名字,黑石烽燧堡顧名思義,建在一片黑色石山上,魚窩子烽燧堡旁邊有一個水窪子,裡面有不少魚,小河烽燧堡旁邊一條几步寬的小河。 中午趕到的六人,和之前的六人交接完畢,烽帥李豐放第一趟哨。其他人都窩在土炕上睡覺,蘇策沒去睡轉了一圈,摸了摸小河烽燧堡的底子,陌生環境,起碼得做到心中有數。 小河烽燧堡不大,東西寬七米,南北寬六米,土木結構,高四丈,一共三層。 第一層高五米,由堡門,馬廄和樓梯組成,堡門開在南牆的東側拐角,只有一米寬,兩米高,鐵條鐵釘固定的半尺厚木門,給裡面的駑馬厚實的安全感。 進門便是左手邊是三米寬,五米長的馬廄,剩餘的地方呈L型,順著牆往裡面走,第一個拐角處是一個小水井,再往裡走,最裡面的拐角處是一條通往二層一米寬的帶牆土質樓梯,當得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第二層四米高,兩米半寬,五米長的土炕,灶臺,煙囪順牆通往三層。 三層露天,用土坯壘著三米高的烽火臺,中空結構,四周是一米半高帶著弧度的女牆。 整個烽燧堡牆寬一米,以兩寸厚的木板充做樓板,上面在鋪上河邊長的長杆草摻雜著黃泥抹平,變成了上一層的地面,二層的灶臺和土炕明顯墊高了一尺,既保溫又隔溫,整個“樓板”厚半米,結實程度可想而知。前面裸露分土坯明顯能看到乾枯桿狀植物。 厚實,穩重,用料紮實,就像一塊方形巨石守護在小河旁邊的高地上。一座烽燧堡不是前人建成,後人乘涼的產物。 每一代管烽卒都會不遺餘力的把烽燧堡加固加高,平日裡多出一份力,真碰上胡騎就能多堅守一刻,在這直抵胡騎的烽燧堡內,沒有誰會拿自己和同袍的性命當做一個樂子。 牆上插著很多磨的光亮的木拐,不用多想,這是掛兵器的地方,在牆根處是用小土坯壘成的“儲物櫃”。一座小小的烽燧堡,集放哨,預警,戰鬥,生活為一體。 物資中武備肯定是重中之重,三副鐵質札甲,六副皮甲,六隻長槍,十二把橫刀,兩張長弓,兩張角弓,兩張稍弓,一把臂張弩,三壺破甲紅羽箭,六壺平射白羽箭,三壺重弩箭。本小章還未完,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