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平息,大乾各道在三使持節履職這大半年中,地方豪族破家者上百,雖然動盪,但各道新建在側,也只是看上去有些動盪,少了這些壓在廂軍各道的百姓頭上的豪族,各道空出來不少官職,各道吏治為之一清。 國子監往年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出身的儲官們,紛紛透過吏部挑選,上千儲官外放為官。長安城中的房價都少了半成,這些留在長安城的儲官們大多來自寒門。 父輩都是老府兵,忠君護國的思維刻在了骨子裡面。 往年外放為官總是被豪族士族出身的人壓上了一頭,懷才不遇的儲官們,剛一外放便在治下施展拳腳,去年下半年戶部錢糧緊張便是這些人做事花費太多。 不過戶部清了倉底,這些錢糧都用在了地方上,水利等諸多往昔因為戰事忽略的民政煥然一新。 從改制到隆盛十三年七月,快一年時間,朝廷花費的錢糧終於見了成效。 風調雨順之下,賦稅比隆盛十二年多了兩成。 雖然現在賦稅上來了,戶部只是還沒有收上來,但是這筆錢糧花在那裡,朝堂上已經有了定論。 六部九寺五監紛紛報上自己的花費,其中兵部和將作監軍器監在勳貴的支援下合力搶下了三成賦稅,用於更迭武備,主要是為了充盈分佈在各地的武庫。 為了防止再有益州武庫被盜之事的發生,兵部提出改州為府,十大武庫所在之地改州為富府,新設京兆府(原雍州)、興德府(原華州)、鳳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興唐府(原陝州)、河中府(原蒲州)、興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江陵府。 大乾軍中士卒用甲主要是札甲和皮甲,將校多用各式鎧甲。雖說不是全員鐵甲,但是現在六成鐵甲,四成皮甲的配置是依照軍陣設定的最優配比,這一點兵部不打算改動,不過兵部的堂官們還是不喜府兵穿皮甲,特別是軍中輕騎為圖輕快迅捷,身著皮甲,箭矢之下傷亡太大。因而提出來讓軍器監製作鑲鐵皮甲,作為輕騎兵和輔兵的用甲。 整個七月,六部九寺五監主官一上朝便是吵,吵吵鬧鬧中,戶部還沒收上來的賦稅就被預支了八成。 剩下兩成聖人趙鈺民也有打算,天子六軍說的是北衙六軍,這幾年剛成六軍便被調到邊地,讓大乾的聖人親軍只剩下了左右羽林兩衛,想往昔天子六軍十二萬,現在只剩下了四萬,北苑大營空了三分之二。 現在有了餘錢,有感於大乾軍力緊張,像上次吐蕃來襲,大乾就有些措手不及,軍力不足,吃了暗虧,若是再有戰事,四邊勝則罷矣,若是戰事不利,抽調南衙十六衛,長安兵力空虛。 聖人趙鈺民心中也暗自盤算過。 經過歷年增設,各道折衝府共計一千三百餘府。 邊軍禁軍都是從這些折衝府中抽調出來的,不過開國時這些折衝府的府兵足夠,現在卻有些不足,去年勳貴出長安便是為了此事,新置折衝府一百八十府,加上以前的折衝府,大乾共設一千五百三十七座折衝府。 算上邊地的屯軍外加乾州祖地的陵衛,這才湊夠了改制之後的兵力。 積年累月之下,各番調動,讓折衝府的管理越來越混亂。 兵部官吏多於吏部和戶部也是因為需要太多的雜務需要理順。 有感於此,聖人趙鈺民準備重整折衝府。 同鄉之人,聚之為黨。鄉黨之情雖然可使軍中團結,戰力提升,但若有異心經營之人,這份鄉黨之情便會成為軍中山頭,南衙十六衛多為關中子弟便是如此,不過若是軍隊鐵板一塊,那對於帝王來說睡覺都不安穩。 因而趙鈺民並不打算去動南衙十六衛中,要知道這十六衛中有十二戰衛,其中左右衛管轄五十折衝府,剩餘十衛管轄四十折衝府。共計管轄六百多折衝府。這些折衝府多建在北方。 不過趙鈺民並不打算改變這一點,大乾起於關隴,勳貴也多是關隴之地的人,這是大乾的根基,不可擅動。 不過,大乾已經不是開國時的大乾,府兵制度不改,現在軍中北強南弱之態已顯,說明參軍之人南人太少,沒有流血哪有安穩。 “改!必須改!”趙鈺民看著掛在牆上的大乾折衝府分佈,北方滿是標記,而南方只是星星點點,如此對比,讓趙鈺民心中暗下決心。 戶部的戶籍統計上來,北方人口少於南方,這並不正常,年年征戰,北方青壯戰死者頗多,北方人口與建國時相比竟然還有衰減。 要知道大乾建國時只有一千兩百萬戶,現在是兩千萬戶,整整八百萬戶的差距,意味著南方各道人口經過這麼多年的休養生息多了整整一倍,而北方四百萬戶竟然沒有絲毫增加。 趙鈺民沒有和任何人商議,八月份太子趙載承監國,聖人趙鈺民罷朝一個月,整個人再次現身已是九月大朝會,整個人憔悴不少。 “今日朕只說三件事。” “第一件,南人北遷,北方土地大齊養了七百萬戶人,現今只有四百萬戶,十年時間,遷南人三百萬戶,此時戶部牽頭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