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蘇莊的蘇策無事可做,便抓起了那一百個親衛。 當年的一幫孩子在蘇莊生活的很幸福。 但是所有的美好都需要用過去現在未來作為交換的籌碼。 每日辰時點卯,列隊出蘇莊,繞著蘇莊的土地跑一圈,然後用早食,上午伸拉筋骨,之後便是兩個時辰的枯燥訓練,午時用飯,下午和莊裡的孩子一起去學堂讀書,等到太陽落山,這些親衛還需要溫兵書。 日子過得很是充實,比起莊裡同齡的孩子,這些親衛的生活太過枯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兩載多的時間,一支少年軍隊便塑造了出來,雖然比起折衝府的府兵,其戰力可以忽略不計,但是這卻是蘇策最信任的一支軍隊。 蘇策不是敗軍之將,這一點在朝堂上已經有了定論,與吐蕃人的戰爭勝敗不在戰場,大乾未戰卻已經沒有了勝利的可能,平手已經是將士用命的極限了,因而文官們並沒有難為此次出征的將士。 但是大乾軍隊何時打過這般憋屈的仗! 這幾年每每大勝之戰,大乾卻只能小勝或者如同這次一樣打個平手。 是府兵兵鋒不盛,還是主將庸碌? 都不是! 隨著朝堂上勳貴們的聲音日漸低沉,士族的狂歡已經開始了。 只是狂歡只是滅亡的前夜。 從回到長安一直到步入冬季,蘇策休息的這段時間,大乾朝堂上一片歌功頌德,只是大乾的聖人與儲君卻只是假笑應付。 在朝堂上消失的勳貴們,出現在了各道折衝府,出現在了各大都護府。 大乾各道折衝府的調令讓兵部尚書兩月沒有著家,廂軍的人數精簡了不少,同時各大折衝府的府兵也輪番補充完畢。 文官們的聲音在朝堂上達到了頂峰。 但是半年前從長安出發的三十六位三使卻極為低調。 十二位宣撫使也叫觀察使,皆從秘書監選人。 十二位招討使皆從乾州祖地徵召。 十二位監察使皆為士族子弟。 大乾改制,隆盛宮變,吐蕃擾邊,文武之爭,隆盛十二年的大事接踵而來。 終究在十月份落下了帷幕。 大乾十二道各擁廂軍五萬至十萬,府兵輪番在值者六十三萬,其中邊軍五十萬,南衙禁軍十五萬,北衙六軍九萬,太子十率六千五百人。 邊軍四大都護府: 安西大都護府轄北庭都護府,計府兵十五萬。 安北大都護府,計府兵十萬。 安東大都護府,計府兵十五萬,其中水軍五萬。 安南大都護府,計府兵十萬。 南衙十六衛: 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為戰衛,每衛一萬兩千人。 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為內衛,每衛五千人。 北衙六軍: 左右羽林軍,左右玄甲軍,左右虎賁軍,每衛一萬五千人。 太子十率: 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諸衛率各領千人。 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不統府兵。為太子直屬的親兵,由其直接掌握,每率百人。 自古以來朝堂之爭,皆是拉一派打一派。派別總是隨著時間不斷模糊邊界。 朝堂上的紛爭在邸報上輕描淡寫,但是其中兇險總是暗流湧動。 將門郎在廂軍中得以重用,但大乾對外征戰為外戰得勳爵,靖安匪患為內戰得職。 蘇策這段時間很清閒,也可以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長安的各種紛爭。 同時也在思索自己的出路,勳貴中一直有個說法:勳為公,爵為私。 這裡面的公私很值得琢磨,何為公?何為私? 為大乾為公,為聖人為私。 勳位再高,人死燈滅。 爵位再低,蔭萌子孫。 殉國者皆為國之勳貴。 勳貴有兩股勢力,一為勳官,一為貴族,有爵者稱為貴族。 公私之外,勳貴之外,為職官,以門第為先,曰:士族,豪族,將門。 立場決定態度,任何人都是以屁股決定腦袋的,哪怕是無慾無求的蘇策也同樣不能免俗。 不然蘇策為什麼要如履薄冰的經營自己的蘇莊,自己的土地就是立足之地。 很多事情蘇策想通了,只覺得自己以往看的太過糊塗。 很多事情可不做,卻做了,很多事情可不見,卻見了。 瞎子,啞巴,聾子。有些時候真的需要選擇成為其一。 蘇策新的職務遲遲沒有安排,蘇策也樂得清閒,但是勳貴中的其他人卻忙的不可開交。 隆盛十二年出風頭的勳貴都被聖人趙鈺民有意的閒置了下來,只留下關鍵位置不能換的勳貴。 朝堂上看似勳貴失勢,但是把控住軍權的勳貴,捲土重來還是繼續沉寂,只看聖人趙鈺民願不願意而已。 齊國公姜卜寫了很多副字,每副字上只寫兩個字:忍耐! 三使攜廂軍在各道與各道士族豪族相爭,大小紛亂不斷。 將門被迫頂到了聖人和士族豪族爭鬥的前線。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