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的,是過年包餃子。按風俗,年三十兒晚上和初一早上吃餃子;“破五兒”也就是初五的頭天晚上也吃餃子;正月十五晚上和正月十六早上像過大年一樣吃餃子,“正月十七兒,老鼠嫁妮兒”,吃餃子是“捏老鼠嘴兒”。人們忙了大長一年,正月裡天寒地凍幹不成活兒,老親舊眷相互串串門兒,或是一家人熱熱和和吃幾頓餃子,也是悠悠俗世天長地久的一種風情。炒菜、蒸米、蒸饃、煮麵,這些都是個把人兒都能洗手為飲的,唯有包餃子,是全家連同客人都能參與其中的樂事兒。
切好蔥、蒜、姜,搗碎八角、胡椒,細細地撒在剁好的餃子餡裡,放些小磨香油,拿筷子拌勻,幾個女人圍著小方桌,一邊包,一邊說些體己話兒。桌下攏著紅紅的火盆,門外不時傳來孩子們鏗啪鏗啪的炮仗聲,濃濃的年味兒裡,積攢一年的疙疙瘩瘩,就在傾心的交談中耥平理順了。
攉臘菜
我不敢肯定,這個題目是否確切,因為有些方言變成文字反倒讓人感到陌生了。但如果把這個“攉”字換成意思相近的“搗”,再來形容這種工藝就會興味全無。臘菜像雪裡紅,味道比雪裡紅更衝些。
宅前的菜園不過半分大,一溝蔥,兩畦蒜,剩下來的只能栽十幾棵臘菜。就這十幾棵,也能收個大幾十斤。清明老黑白菜,穀雨老臘菜。老,就是熟了,砍下來曬擱蔫,擇好洗淨,晾乾水汽,切成一扁指長的碎段兒,就可以裝壇兒了。
攉臘菜多是在月亮地兒裡。把捶衣服的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