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唸到二十三歲,明清時更誇張,一個八股文,把全天下的讀書人都套了進去。應試教育在中華民族可謂是源遠流長。
“所以,”林楠繼續道:“只要將童生試的考題略略加一點三字經的內容,不怕他們不讀。不過,這是硬法子。”
李熙問道:“還有軟法子?”
林楠點頭道:“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三位殿下不是寫了注麼?只需將之全部實名刊印發行,天下人必趨之若鶩,若是陛下親手寫個序言什麼的,那就更不得了了。”
李熙看著林楠,目光有些微妙,這個問題,他與時博文等心腹大臣也曾討論過,法子不是沒有,但是卻沒有一個如林楠的這般直接有效的。而最讓他吃驚的,不是林楠能想到法子,而是他那輕描淡寫、信手拈來的模樣,忽然就想起老五李旬提起對林楠的印象時說的話:“反正不管什麼事,到了林郎手裡,便只剩下了五個字‘也不是沒法子’”,不由有些愣神:難道這三字經真的有這麼神奇?一教就教出林楠這樣的怪胎出來。
卻不知林楠身後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做底子,且他想的法子,與其說是直接有效,倒不如說是現代人所特有的功利,這樣的主意,李熙的那些大臣們也未必想不到,只是不敢在李熙面前說罷了。
只聽林楠繼續道:“最好的法子,自然是軟硬兼施,雙管齊下,一面將《三字經》和《三字經注》大張旗鼓的發行,讓百姓知道陛下還有殿下們是喜歡《三字經》的,一面故意放出些可靠的‘謠言’,說陛下有意將《三字經》納入童生試的範圍,等過個三五年,百姓們習慣了這種說法,再開始實施,他們也不會覺得難以接受,如此就兩全其美了。”
李熙微微沉吟片刻,頷首道:“罷了,此次算你獻書獻策有功,你身上沒有功名,朕也不好賞,可有什麼想要的?”
林楠大喜,道:“那我是不是就可以不用……”
“不可以。”
李熙知道他要說什麼,一開口便斷然拒絕。
笑話,林楠的法子是利用政令達到目的,若是沒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