攔你,不是不讓你喝水給快活王看,而是要提醒你,這興龍山上明明有快活王捨不得弄髒的水。”
作者有話要說: 《武林外史》中曾寫到王憐花把朱七七抓到他在晉城一處梨樹林中的房屋。
晉城高平產梨歷史極久遠,至今百年、千年老樹,成片連村比比皆是。當地流傳這樣一個故事:隋唐大亂,秦王李世民曾率軍一路打到高平,士兵們飢腸轆轆,沒有糧食吃,便稟報李世民,想入老農梨園吃梨充飢,李世民堅決不同意。第二天,老農得到訊息後主動把一大片梨園讓給李世民享用,軍隊於是絕處逢生。、
而蘭州大果子梨,更響亮的名字是“冬果梨”,也是在李世民時代開始廣為人知——因為魏徵曾煮此梨奉與生病的母親,使其痊癒。民間效仿魏徵,將冬果梨上鍋加冰糖、生薑、花椒煮後製成“熱冬果”,成為蘭州著名小吃。
明代受封在蘭州稱王的不是“太平王”,而是肅王。肅王在蘭州城郊建有東、西、南、北四處花園。其中北園所產冬果梨,皮薄甜脆、色澤晶黃,名曰北園梨,“梨園落花”亦為原蘭州八景之一。
興龍山流傳著成吉思汗故後,於當地留下衣冠冢的傳說。即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病逝於興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於此。
1939年,為避免在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寢遭到日軍的盜竊或轟炸,成吉思汗的靈柩運至興龍山,密藏於大佛殿內;1949年8月遷往青海塔爾寺;直到1954年被迎回內蒙古,安放在由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寢室。
斬龍脈的故事在興龍山流傳甚廣,在西北其他地區亦有很多類似傳說,比如秦安縣西川鎮楊家大墳、皋蘭山西麓伏龍坪……據說斬斷興龍山龍脈後,劉伯溫怕龍脈沒有根盡,於是又在榆中守了三年,等他回到應天府時,胡惟庸已竄到了丞相之位,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且誣陷他吏治不效。劉伯溫深感斬龍脈是犯了和蒙恬一樣塹山堙谷、絕地脈的罪過,於是一病不起,鬱鬱而終。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二世派使者殺蒙恬,蒙恬在吞藥自殺前說:“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此乃恬之罪也。”他把自己的死歸罪於築長城切斷地脈。
相傳,秦始皇斬斷過許多龍脈,比如——
丹陽:秦始皇東巡會稽郡,路過丹陽時,史官稱:雲陽有王氣。秦始皇為破壞這種王氣風水,下令派囚犯鑿開北崗山,引長江水穿過丘陵流經丹陽;把雲陽改名為曲阿;把“會稽馳道”丹陽段改直為曲。
南京:秦始皇東巡經過金陵時,只見虎踞龍蟠,地形險峻,王氣極旺,便派人截斷方山,然後引淮水貫穿金陵入長江,以洩王氣。
廣州:秦時嶺南有“偏霸之氣”,為了避免嶺南出皇帝,秦始皇派人前去鑿斷了廣州白雲山與越秀山之間的馬鞍崗地脈。至明代,朱元璋恐南粵“霸氣”北侵,又派永嘉侯朱亮祖在越秀山上建鎮海樓,以鎮龍脈。(這就是七哥哥在羊城提起的,“羊城越秀、白雲兩山原本貫通,自秦時裂於馬鞍,龍脈已損。此後本地偶有王國興起,俱都短命。我朝如今又建了這鎮海樓,將王氣又鎖一重,更難再出帝王。”)
花滿樓在榆中興龍山說:“恐怕日後朱家江山,正是要從此地動搖。”據考證,李自成於崇禎二年底,在榆中殺死上級軍官和當地縣令,譁變起義。
帖木兒國鼎盛時,是個領土從德里到大馬士革,從鹹海到波斯灣的大帝國。即使國力衰落後,其末代大汗巴布林兵敗逃至今天的印度,亦勢不可擋,在那裡開創了莫臥兒王朝。
帖木兒國開國君主帖木兒的母親是成吉思汗的後代,他一直以成吉思汗繼承者自居。但學術界對他的民族歸屬有爭議,很多人認為他應該屬突厥人。
帖木兒去世後,四子沙哈魯繼位。在位期間,扶持文學藝術,宮廷招攬詩人、學者,從事創作著述,興建學校、圖書館,推動了著名的“帖木兒文藝復興”。
沙哈魯的長子兀魯伯被史學家稱為“皇位上的學者”,16歲起便被父親任命為河中地和突厥斯坦總督,治理撒馬爾罕30多年。這一時期是撤馬爾罕的黃金時代,經濟繁榮,各國商賈雲集,國庫充盈,學術文化昌盛,宮廷學者薈萃。他在撒馬爾罕建立兀魯伯天文臺,測定了1000多顆恆星和方位,積累了關於恆星和行星執行的大量觀測資料。編成《烏魯格別克新天文表》(一譯《新古拉幹歷數書》)。
沙哈魯去世後,兀魯伯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