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兒,聰明點的人便懂了;每每成了規律,那麼再傻的人也該看得清楚了。所以陶家的這條道兒是越走越堅定,越堅定越順。而那些捧高踩低的人也回過味兒來了,這既能收穫好名聲又能得到多利益的事兒,誰不願幹呀?但沒法子,人家葉家、陶家不說話算是中立,你不表衷心那可就是誅心了,到底這麼多年的風雨不是白捱的,這道兒,也是一步一個腳印才踏實。再者,你也得有上進的後輩能接樑子不是!
生在這樣的陶家,要說一點兒家族的壓力和負擔都沒有,那顯然是扯謊。即使爺爺、父母、伯伯嬸嬸、堂兄堂姐都不說什麼,陶璧也不能讓自己成為遊離於家族邊緣的編外人員,不能讓自己成為那個只能乘涼別的什麼都做不了的人,即使他不高大不茂盛,他也要保持和家人們一樣的血肉靈魂,因為他知道,他如今擁有的一切包括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他的智慧、他的哲學、他獨立的思維、他私密的考量,這一切,實際上都離不開他的家族對他的賦予。
所以即使他看上去從不插手家族事務,也從不探問一些政治動向以便獲得第一手訊息,似乎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商業人士,但實際上,他為自己保留了所有的權利,而他的家族和他的家人也因為他的實力——擁有實力等同於履行義務——而預設了這所有他保留的權利。也許,他終其一生都用不著這些,但他的驕傲和尊嚴不允許他失去或放棄這些東西。
當然這其中極有可能夾雜著一些微妙的希冀,比如,如果有一天,當然只是如果,他需要向他的家族出櫃,那樣他的壓力也會相對小很多。
哦,法克!陶璧在心裡比了箇中指給自己,怎麼又想起這回事了!
作者有話要說:
☆、第十二章
九點十分,陶璧收起手機,和遲到的或者不需守時的人一起走進電梯。早十到二十分鐘的話,電梯會變得和地鐵一樣恐怖。
晚點進辦公室主要是因為不想給大家太多壓力,畢竟王氏父子不在,在大家心裡面,他就是老大,錯是沒錯,只是大部分人不知道也沒想到他究竟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王氏上市之前,王中王已經被王老爺劃給王少爺了,且沒有算在王氏裡面,一來當初王氏轉型,從造汙的化工企業轉而進軍治汙的環保企業,二來也算是留條後路吧。所以實際上公司的法人是王少爺,只不過王少爺偷懶不管事,所以年中年底的時候通常還是王老爺出面動員一下,平時全是陶璧負責。雖然辦公地點在時代大樓,但實際上卻身兼多職。
王氏有自己的產業園區,就落座在B市的郊區,一片工業區當中,因此十分有名。當時原來是想說離得目標近些,研究測控起來也方便些。後來被人形容為一堆牛糞中插的一朵鮮花,倒成了一個著名地標。王老爺平時坐鎮集團總部,而陶璧偷懶每個月開例會的時候或者有重要的事情才會到場。他在王氏裡面掛副總裁和銷售總監的職,還有個比較特別的抬頭,叫企業發展部總監,看似好像是個空殼,實際上是個把方向盤的重要位置。現在很多大型民企裡面都設立這樣的部門,但實際上很少有人把這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來做,大部分是企業老大一拍大腿或者董事會幾個大股東酒桌會議就解決了,通常是隻著眼於眼前,很少發揮它真正的職能。
而陶璧則透過長遠的計劃和一步步的實施讓王氏的員工看到它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帶來的利益,而陶璧的遠見也讓他在這裡成為了英雄式的人物。王老爺更是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恨不得把王少爺打回孃胎重新生個女兒出來好嫁給他。四年之前,股市剛經歷長達九個月停發新股之後,IPO終於再次重啟,一時間大量新股爭先恐後地相繼發行,導致股市連續暴跌,投資者信心盡失,上證指數一路創下1664的低點後才上行,即使股指企穩,也令投資者心有餘悸。
這顯然不是上市的好時機。董事會召集高管和專家顧問討論決定延緩上市的計劃。而陶璧卻堅決地持相反觀點,認為應該加快上市的程序。為此他做了大量的功課和分析,最終他對王氏未來的信心和研發部的成果,勸動了王老爺,毅然把王少爺從美國召回來負責審計。幸好當時已經是股份公司,不用再進行股改,關於上市的事宜已準備多時,如今IPO開閘,只要上報即可,也許是因為很多企業都認為當時不是上市最好的時機,所以按兵不動,這使得王氏的申報審批非常順利而快速,不到半年就已擇期掛牌。
要知道三、四年前的環保企業還算新興產業,但是已經足夠引起一些投資者的注意,所以王氏的股價並不太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