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9部分

水衙門當官的,就想調換到更有權力更得實惠的崗位上撈一把。反正在官場上混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誰當市委書記,誰就是老大,這個社會,都是老大說了算。他們的官到底能不能升上去,有時候就是李耀一句話的事。所以逢年過節,到李耀家裡探望的人,一時間門庭若市,又讓他找回了原來的感覺。

像李耀這種從基層一步一步升上來的官員,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有能力,也會鑽營。他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剛剛進行改革開放,鄧小平提出,提拔幹部要“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那個時候,幹部隊伍青黃不接,文革期間被打倒的一大批老幹部剛剛恢復工作,但是,他們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身體不好了,知識也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所以鄧小平提出,要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老幹部要給年輕人讓路,主動讓賢。各級領導班子要儘快充實一批年紀輕,有知識,有技術,在“文革”期間沒有參與打砸搶活動,是逍遙派的人。

從此,在中國的政壇上出現了這樣一大批領導幹部,他們大多數出身草根,沒有任何社會關係,他們唯一自豪的,就是擁有一張那個年代一般人沒有的大學文憑,僅僅幾年以前,他們擁有的這張文憑曾經為他們貼上了知識分子的標籤,走到哪裡,他們鼻樑上架著的那副眼鏡,還會遭來一些工農幹部的白眼和群眾的冷嘲熱諷。他們是整個社會不待見的人,是群眾幫助和改造的物件。

但是,隨著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他們一夜之間成了這個社會最炙手可熱的一批人,上級組織部門僅僅靠一紙檔案,就斷定他們是符合條件的年輕幹部,雖然此前他們都是普通的工人、農民,或者是技術員,大部分都在生產的第一線,當組織上派人把他們從田地裡、車間裡喊回來的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一紙檔案,他們就成了大大小小的官員,有許多從來沒有任何領導經驗的人,很快就做了副縣長,縣長,局長,副市長,市長,市委書記,迅速地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運氣極好的,有幸被國家領導人看中的,就一下子進了中央,成了第三梯隊,四十歲剛出頭,就成了省部級幹部,為將來接班,進入中國最高權力的核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那個年代,真是一個創造奇蹟的年代。官場上的風氣也很好,大家都是簡簡單單的,請客送禮的情況很少,誰和誰感情好了,逢年過節到家裡坐一坐,吃頓飯,感情就表達了,送禮更是簡單得很,送幾隻老母雞也行,送一隻羊也可以,搬一箱飲料也行。李耀這個農村孩子,就是那個時候開始走上政壇的。

李耀記得,自己在老家的鄉里當上鄉黨委委員的時候,沒有向當時的鄉黨委書記牛德厚送過任何厚禮,那個時候的幹部都非常正直,誰能不能提拔,關鍵是看能力,看群眾基礎。當時李耀在鄉里當團委書記,各方面工作開展得非常好,連續兩年都得了縣裡的先進。所以,當上級來考核的時候,牛德厚說:“李耀這個孩子不錯,有能力,工作也認真,他如果不被提拔,我們鄉其他的人就更沒有資格了。”這樣,李耀就被提拔成了鄉黨委委員。後來,李耀看有文憑的幹部開始吃香了,於是就決定考大學,因為他基礎好,第一年參加高考就考取了省裡的一所綜合性大學。大學畢業,當時的分配政策是哪裡來還回到哪裡去,他被分回到老家的地區。人事部門一看他的檔案,就把他分到了地區行署辦公室,做了秘書科的秘書。誰也不用找,根本用不著請客送禮,大學生到了哪裡,都是根據你的專業,安排到最合適的崗位上。幾年之後,他就被提拔做了行署辦公室的副主任,後來老專員說了句話,就把他下派,到了下面的縣裡,做了副縣長。從此李耀就進入了官場升遷的快車道。三兩年一個臺階,縣長,縣委書記,副市長,市長,市委書記,一步一步上去了。

越往後走,李耀發現,社會風氣變得越來越壞,能不能升遷,看的不是你的政績,你個人的能力,而是你的關係,你有沒有強硬的後臺。像李耀這樣草根出身的人,官場上根本沒有強硬的後臺,李耀當時總結了一下,他發現,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在官場上你能走多遠,完全取決於這些客觀因素。第一,你是紅二代,爹媽是開國元勳,這樣你進入了官場,四平八穩地做,隨隨便便就能混到副省級以上。表現優秀的,還可以進入國家領導人行列。第二,你是大領導的秘書出身。在官場上有大人物為你說話,也是順風順水,四十歲左右就能混到省部級,像王一鳴那樣的就屬於這種型別。第三,你投靠權門,當上門女婿。不管大官的女兒長得多醜,你都要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