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立正的姿勢聽播送。播送的聲音很清楚,他仔細地聽著,淚流滿面。

昨天晚上,經木戶內大臣授意,松平康昌秘書官來拜訪東久邇宮,懇請他為了停戰,出任總理大臣,但被東久選宮辭謝了。東久邇宮的父親朝彥親王,曾受到明治天皇之父孝明天皇的信任,參與國政。因為贊成開國論,排斥攘夷論,維新後受到明治政府的冷遇,在廣島隱居數年,窮困潦倒。從那時起,就有一條家訓,不要伸手搞政治。松平說請東久邇宮再考慮一下,就退了出來。

別墅樓頂有涼臺,可以遠望。隔窗可以看到多摩川。東久逛宮聽完播送後,深感日本戰敗已成事實,今後必須重建道義文化高尚的民主主義和平國家。東久邇宮曾於1920年到1927年、1934年到1936年兩次留學法國,過著放蕩的生活,他是個世界主義者。

播送完了後不久,皇宮前廣場上陸陸續續地來了許多市民和下級軍官。

已經有幾百人——身穿國民服、女勞動服、軍服的瘦弱的人們。頭上纏著頭巾的男工、女工。青年、中年男女及老人……這些人當中,有的站在那裡默禱,有的俯伏在地把頭額觸到白石子上,也有的在行最敬禮。還有一些人一邊哭一邊同唱《君之代》。這幾百人有排隊而來的,有幾人結伴同來的,也有獨自一人跑來的。

大家都面向皇宮。其中有人舉起雙手,高喊“天皇陛下萬歲”。陽光下,人越聚越多。

突然,在中央一個身穿國民服的男子喊起來:“諸君,我們對不起天皇陛下!請求寬恕吧!請求原諒吧!

其後,聲音中斷。細一看,他佩帶著《朝日新聞》的袖標。

沒有人離開。站著的人也曲膝叩拜。

哭泣聲忽高忽低,猶如波浪在廣場上起伏。

以往,在明治天皇、大正天皇病重的時候,這裡也聚集很多人。他們有的站立,有的坐在白石子上祈禱。有的敲鑼,有的打鼓,有的搖鈴,有的吹螺號,有的喊幹嗓子,祈禱病癒。

但是今天,既沒有銅鑼,也沒有鼓和螺號,人們只是哭、叫,用哭聲唱《君之代》。

此情此景,1945年8月15日的《朝日新聞》作了如下報道。

“手握白石子,遙拜宮城長流淚——淚流不止,熱淚長流。今天,昭和20年8月15日,我走到皇宮前停步觀看,眼前的情景使我再也控制不住了,淚水從兩頰流下,我曲膝伏在白石子上。我大聲地哭了。

“盡情地痛哭,把所有的淚水都流出來吧!我攥拳緊握白石子,喊叫著‘天皇陛下……請原諒’,其後,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耳邊傳來抽泣聲,距我數步前方,有人頭額低觸自石子,向主上申述自己的不忠。

“我站起來高喊:‘諸君!我們對不起天皇陛下……’於是,聽到有人說:‘對,是這樣!’‘我也是一名赤子!’‘今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說到這裡,都已泣不成聲。日本人啊!可憐的日本人!”

這份報紙在正午12時已經印完,到玉音播送完了的時候,已開始被運往外地和都內的各報販手中。有的地方,到晚上才把早刊送到。昨天的內閣會議決定,今天的報紙要在停戰詔書播送完了之後再送。上述原稿,是預先寫好的。

在玉音播送完了以後,《朝日新聞》的記者們來到皇宮前廣場,他們哭起來,並喊出同報紙一樣的心聲:“諸君,我們對不起天皇陛下!”

第二天的早刊,又把描述15日午後皇宮前廣場情景的稿子重登一遍。標題是“二重橋前赤子群,重振的日本民族”,內容說“奉戴聖心”、“日本民族沒有敗”。

導致日本走向戰爭的是軍人和新聞媒介。軍隊已經解體受到處罰,但報紙照舊存在。人們對軍服抱有很深的猜疑心,但不知為什麼,對報紙卻沒有警惕之心。

夭皇在停戰詔書中說“朕於茲得以維護國體。”然而,由於戰爭結束,有一位王者連自己的地位和欲歸的故國全都失去離皇宮不遠在赤坂的高岡上是李王公館,在一樓的住室裡李王垠和方子妃在聽玉音播送。

自根據《韓國合併條約》日韓合併以來,“韓國皇族”被稱為”朝鮮王公族”,受到日本皇族的禮遇。李王垠是李朝第二十八代世子,1920年娶梨本宮守正王長女方子,這當然是政治婚姻。

房間裡還有十三歲的獨生子,名玖。

玉音播送中,李王垠和方子妃都哭了。《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履行《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規定朝鮮獨立。李王垠幾次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