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先生,太子可是被你告發的,若拿不到足夠的證據,謀反罪名不能成立,太子保住性命,你可就沒命了。你在府中多年,總該知悉內情,要相助本官拿到罪證啊。”
姬威何嘗不知這些,只是此刻他也生不出證據來:“大人,太子近來視我為仇敵,處處防範,所以在下也不知其秘密所在。”
“你頭腦放開一些,不要只在太子府內轉悠。”楊素提示,“楊勇在另處可有秘密據點?
姬威猛醒:“對了,長安城外,太子於今春置辦了一處養馬場,養有戰馬一千二百匹。”
“好!”楊素轉憂為喜,“養戰馬即為謀叛武裝兵士所用,此即罪證也。”
姬威絞盡腦汁為楊勇湊事:“還有,數月前太子購得古槐木一車,分發給一百名心腹衛士。”
楊素更是笑逐顏開:“又是一樁鐵證,古槐木乃取火之用,楊勇如此作為,顯然是準備舉事謀反。”
李淵轉回,對楊素這兩樁罪證不以為然:“楊大人,這是否太牽強了。王公大臣養馬者甚眾,即下官亦養馬五百匹,莫非都有謀反之意乎?”
“李大人所論差矣,他人養馬自然無事,而楊勇有謀逆之心,養馬之意自然為了造反。”
李淵又問:“古槐取火家家人人得用,楊勇之舉不過賞賜部下,又與謀反何干?”
“謀反起兵,要用火種,全城放火,亂中取勝,此即楊勇之用意也。”
李淵已知楊素不肯放過太子,再爭下去,只恐殃及自身,便付之一笑,不再理論,而是說:“兩樁罪證皆大人所獲,下官不敢分功,就請楊大人單獨向聖上、娘娘復旨吧。”
楊素明白李淵對此不滿,不肯與他同流,心中暗恨,但亦正中下懷。這樣自己一人面奏,儘可信口雌黃,帝后只能聽自己一面之詞了。便欣然應允:“如此老夫就代勞了。”
嵩山,號稱中嶽,其實海拔並不高亦不險峻。只是由於它地處中原,四望平疇沃野,使人感到氣勢雄偉。近來,因洛陽附近連年乾旱,民不聊生,一夥強人便嘯聚嵩山,有人樹旗,投奔者便如過江之鯽,數月之內便聚起幾萬人,聲勢震動朝野。地方官也曾數度征剿,但寡不敵眾,均大敗而歸。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