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技術標準。

既然說大唐的鍛造技術已經很高了,那為什麼兵器還是限制大唐軍隊軍力的一個原因呢。

這要歸結於,大唐的鋼產量了。

曾經有人調查過,或者說是根據史料推測過,大唐的年鋼產量只有五千噸。

要是換算到現代,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拿到現代來說,就算是將著五千噸鋼的生產任務,交給一個私人的鍊鋼作坊。

沒準都不夠人家塞牙縫的呢。

從這一點上來看,大唐全年的鋼產量,真的不夠供應一個帝國的使用。

這五千噸的鋼材不可能只供應軍隊。

在其他的方面也要有所消耗。

就拿一把陌刀來算,新唐書記載: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

也就是說一把陌刀就要重十五斤,這裡的十五斤不是現代的十五斤。

而是唐代的。

唐代的一斤相當於現代的六百六十六克,十五斤也就是相當於十公斤。

一萬把陌刀就要一百噸的鋼材,雖然這其中會有不少的出入。

不過具體的數字不會差多少。

單提一萬把陌刀就需要消耗一百噸鋼材,但是大唐不只有陌刀這一種武器。

還有其它的武器需要用到鋼材。

這樣一算的話,五千噸鋼材對於大唐的軍隊來說,和杯水車薪沒有什麼兩樣。

這也是為什麼李二會同意李牧的要求,兵部和戶部也會點頭同意。

三省也表示支援的原因。

因為如果李牧真的能夠為軍隊提供精鋼兵器的話,那麼不僅可以提高軍隊的整體戰鬥力。

還可以儘量的在戰場上減少將士的傷亡。

這樣一來,也可以威懾周圍那些蠢蠢欲動的敵人。

畢竟大唐初年的時候,站在這個時代權力巔峰君臣們,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

都是經歷過生死沙場的。

就連李二的左膀右臂,作為謀士的房謀杜斷,那也上過沙場走過一遭的。

他們對於能夠提升大唐軍隊整體實力,還是有著很高的贊同度的。

現在大唐也沒有那種,重文輕武的思想在作祟。

最後在李牧和杜如晦長孫無忌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