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鋼琴之島上彈奏出來音符,凝固成一曲最浪漫的旋律。這是一座神奇的島嶼,在這裡的每一棟典雅的樓房裡都有一段精彩的傳奇故事。往北看,紅色、圓穹頂部的建築十分明顯,那就是鼓浪嶼最有名的“八卦樓”稍離我們近點的,這豎著十字架的建築,就是閩南最有名的大教堂“三一堂”。再往前看,鼓浪嶼隔鷺江與廈門相望,這裡的特色建築與廈門的現代化高樓大廈截然不同,彷彿時間在這裡停滯了,將我們留在東西文化強烈撞擊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歷史中。舉目西望嵩嶼電廠的煙囪高高聳起,著名的海滄開發區就在眼前,透過新建的海滄大橋與廈門連成一體。朝南看,對面就是漳州的中銀開發區,南太武群山起伏。朝東望,遠處有吳嶼、青嶼、大擔小擔、大金門、小金門諸島,越過海峽,就是臺灣。
日光巖寺
日光巖寺,俗稱“一片瓦”,實際是一個天然石洞,以一巨石為頂,後依山形地勢建起寺廟的,具體時間是明朝正德年間萬曆十四年。有關日光巖名稱的來歷有兩種傳說:一是自然地理傳說,因每天凌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峰後升起,日光巖最先淋浴在陽光中,故得名為日光巖,寺廟稱日光巖寺;一是歷史傳說,當年鄭成功來到晃巖(日光巖別名),見這裡的景色遠勝於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就成了日光巖。日光巖寺屢毀屢建,清同治年間,建圓明殿,祀彌勒,並在廟前建一八角亭,上掛“日光寺”匾。解放後,圓明殿改為念佛堂,大雄寶殿是1917年建的。改革開放後,落實宗教政策,日光巖寺得到政府的扶持,接受海內外十方信善的捐贈,大興土木,翻建了大雄寶殿,新建了山門、鐘鼓樓。旅遊平臺、法堂、僧舍、小賣部和膳堂,寺廟煥然一新。日光巖寺是一座精巧玲瓏的寺廟,大雄寶殿、彌勒殿對合而設。
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是個很有特色的山洞,兩旁石壁支起從天而降的花崗岩巨石,給人泰山壓頂之感,十分險峻。上面“古避暑洞”四個字是清末臺灣文人施士潔題寫的。石洞明亮乾燥、通風清爽。穿過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撐起細細腰骨,把岩石當作涼臺,名叫“傘亭”可供遊客遮陽避雨。旁邊的岩石頂,有一個仙人洗腳的石盆,長年累月盛著水,一旁還有仙人的腳印。其實,“仙人印”、“洗腳盆”都是海浪衝蝕而成的海蝕地貌,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這裡還處於海浪的沖蝕下,後來由於地殼上升,於是這些海蝕地貌就出現在山頂上了。
鼓浪洞天
日光巖勝景聞名四方,古往今來,一直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他們陶醉於這天風海濤中,吟詩作賦,留下不少珍貴的手跡。走過日光巖寺山門,抬頭可以仰望到一個巨大的山崖。巨崖上的題刻——“鼓浪洞天”為日光巖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是明朝萬曆元年了一中所寫的;“鷺江第一”則點出日光巖是廈門第一勝景,是清代道光元年林誠所書;“天風海濤”恰到好處指出日光巖的特點,是民國四年許世英所寫。
林老闆領我們來到了最好玩的就是港仔後海濱浴場,我雖然不是很會游泳,但是買一個游泳圈玩是沒有問題的。我在那小檔口那裡買了六個游泳圈,因為林老闆說他不玩,他就在那太陽傘下看著我們玩。
小弟和那三個女孩子一起在深水區玩,我自然就是和乾爸兩個人玩了。
我拉著乾爸的手,我們就在淺水區玩了。
港仔後寬闊沙灘上,砂質細軟、坡緩浪平、海水流速小,沒有鯊魚出沒,每年有5個半月海水溫在20℃以上,泳季可達半年之久,每日有兩次潮水,宜泳時間六個多小時,是景好、砂好、水質好、氣候好的理想天然海濱浴場。各種服務設施齊備,並設有遊艇及摩托艇等水上專案。
我把海水澆到乾爸的頭上,乾爸就“咯咯咯”的笑了起來。在陸地上乾爸的腿腳不方便,但是在水裡我確是沒有他那麼靈活了。因為乾爸本來就是很會游泳的,我自然就是比不上了。
我跟著乾爸一起游泳,他還耐心的教我游泳的各種姿勢呢,我在乾爸的指導下,也可以到深水區玩了。
我不想和那些年輕人在一起玩,我又帶乾爸去租摩托艇玩,就是叫一個師傅帶我們轉在海上玩,和是刺激。
乾爸坐在中間,我坐在後面,緊緊的抱住了乾爸的腰,最好笑的是我的弟弟頂住了乾爸的PP,乾爸一點反應都沒有,舒服極了。
每一次有波浪來的時候,我都大聲的尖叫,那聲音真的有多大就有多大。而乾爸卻是咬著牙,忍著,那模樣很是恐怖。
玩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