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到興慶宮的一端的時候,儼然是已經草草的走了一遍,而這另一端竟然就是壽山,站在壽山上面就可以瞭望到壽王府,看到景緻秀美的壽山,李隆基兼李三郎也是一指壽山就道:“這裡就是壽山,當年諸皇子為慶賀當今皇帝四十大壽,捐獻了此山,咱們上去走走吧。”
壽山的事情楊玉環自然知道,當初李瑁就曾給她提起過這個壽山,現在見李三郎竟然說上去走走,楊玉環欣喜道:“啊,可以嗎?”
“可以呀。”李隆基也是欣喜的說,看的出來跟楊玉環在一起的時候這老傢伙的大腦智商處於負數,要不然根本也就不會來興慶宮轉了轉了。
自從楊玉環嫁入壽王府之後從來都沒有出來玩過,每日都是李瑁膩味著她,但是她又不能不讓李瑁膩味著,所以甚至連出府都是非常少的,每天都是在府中談談琵琶,吃吃喝喝,看看書之類的。像這樣的結伴出來遊玩真是少之又少,所以這跟‘李三郎’出來遊覽興慶宮楊玉環也是開心的很。
楊玉環喜道:“都說興慶宮和壽王府只有一牆之隔,今日我算是看到了。而且每日晚膳之後父皇都會在這裡撫笛賞月,今日得遊覽壽山,玉環真的好高興。”
聽到這裡,李隆基也是來了興致,這晚膳之後就是他在這裡撫笛賞月,見楊玉環竟然這樣說,就問:“可曾以琵琶應和?”
楊玉環點頭道:“有啊。”
不過謝阿蠻卻是吐槽道:“其實是弄錯了,我玉環姐當時還不知道這裡就是皇宮裡的壽山,所以一聽到笛子聲,就以為是你大師傅吹的笛子呢,立刻就抱著琵琶應和他了。可後來聽壽王爺說,在這裡吹笛子的決不會是你李三郎,一定是他們倆的父皇,我玉環姐一聽立刻就沒了興致,就不再談琵琶應和他了。”
聽謝阿蠻這樣說,李隆基心裡面也總算是釋懷了當初為何楊玉環不應和他了,搖頭晃腦的道:“原來如此,那玉環師傅我們再來合奏一曲,如何?”顯然李隆基又是玩性大發,不過他卻不知道這一次合奏卻是把事情宣告給了整個皇宮內所有的人。
楊玉環卻還是有著理智的,問:“不太妥吧。”
李隆基卻是搬出來自己頒佈的聖旨,道:“既有聖諭在先,玉環師傅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沒什麼不妥。”
聽聞李三郎這樣說,楊玉環也是喜道:“那我們就造次一會?”楊玉環只不過是一個小女孩而已,雖然這過了一年,但是也只不過是十八九歲而已,那裡知道眼前這個和藹的大叔其實是一隻大灰狼,被李隆基這麼一鬨騙自然是感覺李隆基也是說的有理。
……
月光灑在壽山上,優美婉轉的樂曲充滿了整個興慶宮,周邊所有的人都能夠聽到動聽的樂曲,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優美的樂曲是好聽的,更多的人卻是對於這樂曲的演奏者感興趣,當然更多的人依然是猜的出來這樂曲的演奏者到底是誰。
以往如若要是李隆基到壽山撫笛,那自然就只有笛子一種聲音,而今日卻有笛子和琵琶兩種樂曲的聲音,而李隆基明發聖諭讓楊玉環去梨園教習,而且還是教琵琶的,即便是不看到這一幕恐怕更多的人也會知道這到底是會怎麼一回事兒吧,不過更多的人卻是喜歡看好戲和推一把這好戲的程序。
完美的演奏就如同兩人成了一人一般,當之無愧琴瑟之合。不過這琴瑟之合的下面似乎隱藏著深深的危急。
當晚楊玉環依然是回到了壽王府,而且李瑁這個傻乎乎的王爺也是什麼都沒發現。不過次日一早,天剛剛亮,楊玉環和李瑁也是剛起的時候,武惠妃就氣勢洶洶的過來,而矛頭直指楊玉環,冷聲道:“跪下。”
李瑁也是吃驚的看著武惠妃,想勸說些什麼,不過武惠妃依然是冷聲道:“跪下。”
雖然楊玉環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但是仍然是跪了下來。而楊玉環跪下之後,武惠妃更是厲聲道:“你這個小妖精,都是你乾的好事兒。”顯然,武惠妃已經聽到了什麼風聲,而且昨天的合奏她也是清清楚楚的聽到了。
聽武惠妃這樣罵楊玉環,李瑁也是急了,都說娶了媳婦忘了娘,隨說這李瑁忘不了武惠妃,但是為了楊玉環也是跟武惠妃反駁道:“母后,您這是做什麼呀?您不能這樣責罵玉環啊。”不過李瑁的求饒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武惠妃也是直接無視李瑁,道:“說,在梨園做了什麼啊?”
楊玉環卻是一頭霧水,不過還是如實說道:“母后息怒,容兒媳稟告,兒媳奉諭赴梨園教習,阿蠻一直相伴左右,目中所及也只有兩位李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