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3部分

豎起一杆大旗,招納更多的抵抗分子入夥,方便燕趙兩國政府更好地掌握情況。

不過在燕國和趙國的發展路線中,燕王與趙王先後都忍不住插手到了內閣甚至是地方中去。他們在兩國政治、經濟上的地位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而燕王與趙王為了維持自己的影響力,在自己的國土上走一走轉一轉也是必須的。

不管他們究竟如何想的,做的是什麼樣的打算。縮在自己的王宮裡都是不可取的。亞歷山大三世的名聲為什麼那麼糟糕,“加特契納的隱士”的綽號為這個壞名聲新增了不少重量。

燕趙兩國都放著反抗力量頭領們不動,最後一個方面就是為了燕王、趙王出行的時候能夠更加安全!

就像這次燕趙要聯合在伏爾加河上游——卡馬河修建水庫和發電站,這項工程由兩國共同投資。燕王和趙王在就國兩三年後也終於有了第一次兄弟相見。

這件事情就像糖蜜落到了螞蟻堆裡,立刻令燕趙兩國的反抗力量徹底的活動了起來。

新河,過去的彼爾姆。沙俄在烏拉爾山西側地區重要的一處重工業城市,現今的燕趙分界點。

落日的餘輝下。整個新河市都籠罩在一片昏黃的光芒中。

由於燕王、趙王的‘歷史性’會面就要在新河產生,這裡打一個星期前就施行了宵禁。天一黑下來。大大小小的街道上就難以見到人影,趙國國防軍開始在城內各個街道路口戒嚴,城裡城外交通斷絕,整個夜裡不許任何人無理由外出和夜行。所以,這天還沒徹底黑下來,新河城裡的小商小販們就急著收攤往家裡或是城外撤了。城裡的大街小巷上是車水馬龍,行人來來往往,一時間就跟正午時候一樣的熱鬧。

城裡的大小茶館也在抓緊這天黑前的最後時間算賬、關門,一些住在遠處的夥計也提前放了工,急急忙忙地往回趕。

別為茶館在伏爾加河的出現感到驚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表現之一,這裡的茶館卻已是很標準的掛羊頭賣狗肉了。打著‘茶館’的幌子,實際內容已經大大不同於漢地的茶館了。

你能想象的出,中國本土的茶館裡賣咖啡,賣大盤大盤的蛋糕、烤餅、餡餅、甜麵包、餅乾、糖塊、果醬、蜂蜜等等嗎?在中國漢地這絕對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種混居的國度最容易產生文明的碰撞!

中國人喜歡喝茶,而且是不同於歐洲人口味的綠茶。中國人飲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細品慢飲。可俄羅斯人不一樣,俄羅斯也有飲茶的習慣,前清那會兒,茶葉是滿清出口俄國的最重要大宗物品。但俄羅斯人的飲茶文化與中國人大不相同。他們更喜歡一邊吃著大盤的糕點一邊喝著茶。

中國人飲茶帶著一股意境,飲茶並不是純粹為了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國人喝茶則完全是一種外在的表現,飲茶是俄國人三餐外的墊補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並且俄國人在喝茶之際談天說地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把飲茶當成一種交際方式,飲茶之際達到一種最好的溝通效果,很像英國人喝下午茶的樣子。但時間不限制。

俄羅斯人喝茶的歷史不長。歷史上,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直接傳入俄羅斯,這一過程沒有西歐國家的介入,據一些史書記載,俄羅斯人第一次接觸茶是在1638年;當時,作為友好使者的俄國貴族瓦西里。斯塔爾可夫遵沙皇之命贈送給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贈的禮品便是4普特(約64公斤)的茶;品嚐之後,沙皇即喜歡上了這種飲品,從此茶便堂爾皇之地登上皇宮寶殿,隨後進入貴族家庭;從17世紀70年代開始,莫斯科的商人們就做起了從中國進口茶葉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兩國簽訂了關於俄國從中國長期進口茶葉的協定。但是,從中國進口茶葉,路途遙遠,運輸困難,數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紀的俄羅斯成為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飲品”,其飲用者的範圍侷限在上層社會的貴族、有錢人,喝茶則一度成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徵;直到18世紀末,茶葉市場才由莫斯科擴大到少數外省地區,如當時的馬卡里葉夫,如今的下諾夫哥羅德地區;到19世紀初飲茶之風在俄國各階層始盛行。

從飲茶的品種來看,俄羅斯人跟英國人一樣酷愛紅茶,有趣的是紅茶在俄語是“чephыnчan”,直譯為‘黑茶’;原因一來紅茶在沒泡入水中時呈黑色,二來俄羅斯人喜喝釅茶【即濃茶】,濃濃的釅紅茶也呈黑色。

俄羅斯已經成為了過去,俄羅斯人也變成了現在的斯拉夫人,但是省會習慣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