堝法。坩堝法早就出現在了中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在漢朝最為興盛,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卻漸漸沒落——可能是因為低硫低磷的優質鐵礦消耗一空,用坩堝冶煉出來的鋼,質量無保證,成本又高,因此被漸漸淘汰。不過在山西某些地方卻有坩堝鍊鐵的工藝,許多經驗豐富的鐵匠都知道怎麼製作坩堝。而陳德興給他們的幫助,也不過是用耐火的高嶺土製造坩堝和坩堝爐而已。這樣就能讓坩堝鍊鋼達到更高的溫度。
後世的亨茲曼坩堝鋼需要1600度的高溫熔鍊,用普通粘土製成的坩堝根本無法承受。當然,爐溫不夠也不等於不能鍊鋼,古人是非常能夠理解湊合一下的概念的。
就在高爐和炒鐵爐右側百步開外的一處小高坡上,已經豎起了兩座專門用來冶煉坩堝鋼的火爐。兩縷青黑色的煙柱正從那裡揚起,顯然坩堝爐正在鍊鋼。在更遠一些的地方,則是碼頭和柵欄,碼頭是進料的地方,而柵欄則是防止閒雜人等進入坊區的——南芬鐵坊的所在,自然是軍事禁區!周遭被南芬城牆、兩道柵欄和壕溝還有太子河包圍。還有軍隊駐紮巡邏,太子河上甚至還有一支小小的“水軍”。
陳德興也知道,眼前這一套“高爐鍊鐵——反射爐炒鐵——坩堝鍊鋼”的工藝流程,雖然也是在湊合著鍊鋼——因為爐溫難以控制,耐火材料質量不靠譜,鐵礦石的雜質含量也難以確定。想要得到後世工業化時代的優質鋼材是不可能的——但是煉出的鋼鐵,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足夠碾壓南宋的鋼鐵手工業了,更不用說大蒙古了。所以,可不能讓這套先進的鍊鐵鍊鋼辦法洩露出去!
“大哥,咱們南芬鐵坊的鐵匠、學徒工,都是老手了。光是在南芬這裡,已經前前後後建了五座高爐,十五座炒爐和五座坩堝爐了。”
齊塔輕描淡寫的介紹著南芬鐵坊的研發探索過程——哪怕有了陳德興的提點,實驗失敗還是在所難免的!焦炭鍊鐵和反射爐炒鋼都是新技術,坩堝鋼雖然是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