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6部分

讓有甲的擋在前面,無甲的縮在後面——這樣蒙古人的直射弓箭就很難傷著無甲的新兵。

“頭戴圓盾?”陳德興有些不明白的看著郭侃。只見郭侃從牽著的馬上取過一面蒙古柳條盾,然後取下頭盔,把這面盾牌扣在了腦袋上——原來這種盾牌是可以戴在頭上當頭盔的(一般在攀登雲梯時戴)。

“圓盾可夠?”

郭侃道:“不夠,但是可以臨時打造,此盾並不難造,用柳條,用革條,用藤條都行。”

陳德興思索一下,又問:“如此,各軍編制也要大改了?”

郭侃道:“必須改,明軍陸軍編制不合理,一旅僅千三百人太少,應該增加到三千人以上,按照銀甲旅的辦法編制。中軍第四師可擴充出3個三千人的旅;近衛師若改編成步兵可擴充出兩個三千人的旅,還能給大王留出數百親衛;臣的銀甲旅則可擴充成兩個旅。如此,但是步兵就能有7旅精銳了。另外,歸附大王的土豪子弟中多有善於騎戰者,足夠可以招募到兩千輕騎。”

七個三千餘人的旅合計就有兩萬兩千人左右,騎兵擴充兩千人後會總數增加到五千五百。另外,跟隨陳德興出征的還有3個炮兵連和2個弩炮連,還有幾百陳德興的近衛(在近衛師改編後剩下的),這樣大名這裡能夠出城野戰的部隊就會增加到兩萬八千以上。

倒是有了和忽必烈的六七萬大軍一戰的力量!

陳德興深深的吸了一口氣,低聲道:“陸飛、四九,你們就照郭卿的辦法整軍,從大名城內的新軍中間挑人,凡是入選的,都按尋常士兵的標準發放田地、軍餉,安家費立即就發下去。”他又看了郭侃一眼,“至於銀甲旅……擴編成師,給6500人的軍額!各種制度,都按照原先規定好的來!這兵,依舊是郭卿的!”

“臣謝大王恩典!”郭侃聞言大喜,俯身就是一禮。

吩咐完這些話,陳德興衝著眼前三人點了點頭,然後就跨上了一匹高大的西域戰馬,大聲道:“走,咱們沿著漳水看看,看看什麼地方適合當個決戰之地!”

第476章沙盾、炮車

這一次忽必烈設立在漳水北岸的營地是非常正規的——畢竟和陳德興的對峙很可能要持續幾個月,六萬五千大軍必須要有個安樂窩。六萬五千人還有近二十萬頭牲口聚集在一塊兒,要是沒有個舒服點、乾淨點的營盤,一旦流行起瘟疫,那就不用陳德興勞神費心了。

忽必烈也是用老了兵的,這個道理他比誰都明白。他的營盤扎得很大,氈毛的蒙古包都架設了起來。這種用兩三層羊毛氈覆蓋在“哈那”(蒙古包的木質支架)上面做成蒙古包大概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行軍帳篷了。在冰天雪地裡頭最保暖,也能防雨水。這些大帳篷環形而列,一圈圈的擴散出去,還挖掘了排水的溝渠,還規定了專門的取水之地。營地依著漳水而立,周圍有一層木柵遮擋,木柵之外有壕溝,之內還有胸牆——這個時代的蒙古人其實是非常善於學習的,特別是在軍事方面!

任何先進和有效的軍事技術、軍事經驗,都會在第一時間被蒙古人吸收!蒙古韃子在這反應速度遠遠超過讀書人當家的南宋。所以防炮的胸牆現在出現在蒙古大營當中,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了。

由於北明的炮兵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如何防炮就成了蒙古大軍眼下的頭號大事。防炮這事兒,在守大營的時候好辦,一丈多寬的胸牆壘起來就行了,無非就是流點汗。可是到了野外就不好辦了,陳德興的大炮不等人啊,不可能給元兵慢慢掘壕挖溝的時間。

好在蒙元軍中也是有些能人的,辦法很快就有個名叫賽典赤·贍思丁的色目官員獻上了“沙盾車之計”。所謂的“沙盾車”就是在兩輪大車上面堆上裝了泥沙的蒲包,在蒲包前面再安裝一個木質的厚實巨盾——即便青銅大炮的炮彈能擊穿巨盾,也會一頭扎進泥沙包中,從而發揮不出威力。至於天雷箭,就算在紮在巨盾上爆炸,由於盾和沙包的存在,也不大會傷到盾車後面的蒙古軍將。

不過這種“沙盾車”也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太笨重了!一輛堆滿沙包,還安裝了個大木盾的車那得多沉啊!

“這種車需要多少人推?”忽必烈站在自己的金頂大帳外頭,指著一輛剛剛由掠來的漢人工匠打造出的大車問。

“回稟大汗,此車需要十個壯丁推動。”

回話的是西域人,眼眶凹陷,鼻樑高聳,不過面板不是很白,頭髮還是黑色的。約莫五十許歲年紀,還留了一臉的絡腮大鬍子。此人就是花剌子模人賽典赤·贍思丁,乃是忽必烈金蓮川幕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