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哥和兀良合臺會相信嚴家,那才是瞎了眼睛了。
對於以元曲聞名後世的嚴忠濟,陳德興其實並不大當回事兒,看看嚴忠嗣的待遇就知道了。但是對於郭侃這位郭靖郭大俠的原型,陳德興卻是非常重視的。
倒不是害怕被人用降龍十巴掌拍死,而是因為郭侃跟著旭烈兀在西域大食征戰的經歷——此人據說是身經百戰,和大食人、馬木盧克和十字軍都有過交往。
這樣的人物,對於以後經略西域還是非常有用的。而且,郭侃的兵的確能打,在江華島上陳德興就領教過的。雖然又經過了近兩年的發展,士爵兵的戰鬥力也非昔日能比,但是想要不費點功夫拿下郭侃還是不容易的。
所以,張世傑才會提議暫時放著郭侃不打,先去取了燕京。
“燕京城有多少人?咱們又有多少糧草?”陳德興思索著問。
“燕京原有十幾萬人,”副軍師張熙載道,“現在咱們大兵壓過來,燕京的人口還有可能增加,開平城內的幾萬人也有可能入燕京。至於我們的糧草,隨軍攜帶了五十萬八千石,這是包括馬料的,人馬合計三十三萬餘口。目前已經耗去了兩成半,餘下的軍糧馬料尚能支撐20日。”
張熙載的回答非常仔細,他之所以可以坐穩副軍師一職,就是因為這份仔細。軍中的大小細務,戰場的地形氣候道路情況。他幾乎無所不知,好像一本百科全書一樣。相比之下,軍師張世傑就有些粗疏,只管大略,不問小節。
“那麼燕京城中,又有多少糧草?”陳德興又問。
這回張熙載沒有回答,因為他沒有得到這方面的報告。但是張世傑卻已經聽出了端倪。
“大王,您擔心……燕雲之戰曠日持久?”張世傑皺眉思索一下,“您擔心忽必烈的主力會來燕雲?”
“張熙載,你覺得呢?”陳德興問張熙載道。
“有可能……最新的訊息,忽必烈仍舊沒有出關去會李唐。”張熙載想了想,又道,“他來燕雲的可能不低於50%。”
李唐那邊的訊息也不時送來,現在可以確定的是忽必烈並沒有出關去和李璮會戰。這是非常反常的,現在陳德興和蒙古東道四王會戰,暫時騰不出手去幫李璮。這可就是忽必烈擊敗李璮的最佳時機。可是忽必烈似乎正在白白放過這樣的機會!
陳德興一笑:“他要來了燕雲,就是一桌酒席來了兩桌人了!”
“蒙古東道四王至少有10萬精兵,忽必烈起碼也會帶10萬人來,燕雲原有元兵不下6萬……三下合流就是26萬吶!”張世傑咂咂嘴,眉頭擰了起來。
陳德興搖搖頭,道:“還須加上東道四王的部眾六十餘萬,燕京城的官民起碼二十幾萬。忽必烈若入燕京,就有一百多萬張嘴要養。而我們要入燕京,也有三四十萬人要養活!這燕京是好,可惜就是太費糧食了!”
由於北明的人口基數還是太少,分給士爵和八旗的田莊只能廣種粗耕,最後的收成自然也是薄的。所以糧食一直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幸好還有高麗這麼一個大後方可以提供補給,還可以透過海貿從南宋和日本購入糧食。
可問題是燕雲之戰一旦不能速決,打個一年半載,前線幾十萬軍民的吃飯問題還是個大麻煩。而且戰爭只要拖到明年春天,遼東的春耕面積起碼減少五成,明秋的糧食供應就會大大吃緊。
到時候如果戰爭還在繼續,陳德興恐怕就得和那位總是糧盡退兵的諸葛孔明一樣,揮淚撤離燕雲了。
所以糧草供應問題,一直被北明軍參謀司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這一次選擇秋季興兵就是為了不影響秋收,對於在戰區“掠獲”的漢人、色目或蒙古人,北明參謀司和政務司,也制定了完備的安置屯田計劃。以便將這些勞動力盡快投入到糧食生產中去。
現在可不是明末農民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那會兒,中國的人口足夠多,可以用流寇戰術四處劫掠籌集軍糧裹挾士卒。現在北地的情形類於漢末三國,人口太少,強盜太多……
看著大群大群的漢人百姓扶老攜幼,帶著包裹,拄著木杖,被驅趕出了堡寨。陳德興仍在中軍旗號下一張胡床上大馬金刀的坐下了。拈著頜下濃密的鬚髯眯著眼睛自是思量。
打仗這事兒,從來就不是兩軍約個地方擺開來幹一架那麼簡單的。
耗兵糧,打後勤。一直都是兵家常用的手段,老於軍陣的忽必烈肯定不會想不到。
死守在燕京城內挨炮轟的仗,忽必烈是打不出來的,那是南宋的作風。如果自己是忽必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