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82部分

,同時也是大明的淮陰侯。朱四九總算沒有遇上“呂后”,李翠仙一直在陳德興跟前替他說好話。後來還讓太子陳長安納了朱四九的女兒為側妃,算是結了兒女親家。朱四九也得以善終,活到69歲才在江都的淮陰侯府中去世。而他的遺願則是自己的子孫能在百年之內掃平大元國!

朱四九死於天道四十三年,距今已經有六十五年了。百年之期,恐怕要由朱重八去實現了!

馬秀英一笑:“未必沒有機會啊,大元國內這些年彷彿不大太平啊,隔三差五就有暴動民變的訊息傳來,他們的八旗兵很可能已經朽了,十五年前剿滅特蘭西瓦尼亞暴動的時候,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另外,大王還記得梁老太師遺表中的亡元三策嗎?”

第873章亡元三策

梁老太師就是梁崇儒,是大清太宗朱初一的老師,也是大明派駐清王國的監國。大清國雖是朱四九草創,但是使大清國統治穩固,經濟發展,成為一方強國的,卻是被陳德興指派擔任監國的梁崇儒。

而且這位梁大監國也不是隻知道埋頭種田,不知道外交軍事的主兒。他可是長期擔任大明駐羅馬大使,之前還當過一任大西洋總督。可以稱得上是華夏第一知歐派。所以在監清王國任上,梁崇儒早早的就在為滅亡大元國而努力了。雖然終其一生,直到最後死在監清王國任上,都沒有同大元國打過一仗。但是滅亡大元國的策略,卻早就定了下來。最後還透過自己的遺表告訴了清太宗朱初一。

梁崇儒的亡元之策總結一下就是三條:第一是與敵安逸——因為大元國實行的是以寡臨眾,以八旗御歐人的國策。其兵事也是以八旗為本,核心武力就是八旗兵。而所謂八旗勁旅在梁崇儒看來就是越養越廢的世襲兵,和大宋朝的三衙禁軍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世代吃餉的老爺兵,而且這些老爺兵的上升通道還挺多。

根據情報,大元國的八旗子弟占人口比例雖然不到一成(開國的時候是一成,現在大概只有四十分之一了),但是全國七成以上的官卻都叫他們當了。有那麼寬的路子,自然沒有多少人有心思當兵。

而且梁崇儒自己是揚州名門出身,和兩淮將門的關係都很近。自然知道這種世襲老爺兵,如果三天兩頭有仗打還好用,要是安逸起來,那就根本沒有辦法管了。上上下下都是自己人,年頭一久,大家說不定就都沾親帶故了,誰還能拉下臉來嚴管?所以對付大元國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安逸,自己慢慢腐朽下去。

所以梁崇儒指導下的大清國一直採取對元和睦的政策,在軍事上也採取守勢。還在西北方和保加利亞接壤處修建了堡壘線防禦體系(大元國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表現出一副採取守勢當縮頭烏龜的模樣兒。

當然,清王國自己的軍隊不能跟著一塊兒爛掉,要不然就肩碰肩一樣不能打了。因此,亡元三策的第二策就是革新兵制,一方面是組織一支少而精的常備軍,利用從喬治亞、亞美尼亞購買來的“童軍”和從清八旗子弟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戰士(普通士兵的服役期限長達20年到25年,隨後還有5年的預備役)組成一支人數不超過五萬(一開始是三萬)的精銳陸軍,由最專業的軍官負責指揮。

而且這支少而精陸軍還經常參與大西洋總督府和大食總督府組織的軍事行動……在神聖天道國興起後又經常參與神聖派領導的神聖戰爭。幾十年如一日充當著國際傭兵的角色,華夏世界內,凡是爆發大規模衝突的地方,幾乎都能看到清國陸軍的身影——自然不是義務的,要大清陸軍出馬助拳是要掏天道票的。出國替人打仗,幾乎就是大清國財政最大的外快了。

另外,大清常備陸軍也不是大清國唯一的陸上武力。除了常備陸軍,大清國還有一支人數眾多的大民兵。凡是清八旗的子弟,只要能拿得動滑膛槍,就是大清民兵。清八旗在梁崇儒的調整下成了個民兵組織——現在大清國的八旗子弟人數眾多,佔清王國直轄土地上的人口的超過了七成五,自然沒有什麼特權了,也沒有旗餉可以拿。不過他們也不是任人欺負的物件,因為人人家裡有槍有甲,還要定期參加軍事訓練,都是些武裝起來的國人!

一旦爆發大戰,五萬清國常備陸軍就能迅速吸收八旗民兵,五萬人一眨眼就能擴充到三十萬!

而亡元三策中的第三策則是支援共濟會!共濟會之所以能在蒙元入主歐羅巴後興起,很大程度上就是清王國提供的天道票在作怪。梁崇儒希望共濟會能夠在大元內部組織起義,動搖大元八旗的統治,為大清入主創造條件。

而這一次,總部設在雅典的共濟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