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很無語,這還叫偏?那麼將來住在三環外、四環、五環甚至通州該叫什麼?不過他也明白,現在的北京三環才是剛剛建成,整個城市的人口才一千多萬,和二十年後本地加外來人口總數突破一億是天壤之別。
“二環……”安然趴在床上尋找著自己所在的位置,再丈量著和天安門之間的距離,真的不算遠,估計打車只要半個小時就能安全抵達。這輩子第一次來北京不去看看故宮天安門,那肯定算是白來了,至於清晨五點多的升旗儀式嘛,安然想了想還是算了,他不願意起床。
4月的北京天氣可不暖,凌晨四點多就要爬起來,這叫自找苦吃。安然覺得自己比上前世越發的懶了,而且是明目張膽的懶惰下來,毫無顧忌和壓力的變懶。對這種不良的現象,男孩壓根就沒有糾正的習慣,有條件不讓自己過的舒服點,那是相當的對不起自己。
安然正研究著北京地圖,張軍推門進來,他和安然被安排在同一個房間。
“安然,下午老師要去頤和園,你跟著我一起去吧。”
男孩搖搖頭:“張老師,我下午要去故宮。”
“你一個人去?”
“沒啊,我約了董青一起。”
“哦?”張軍想了想:“那我陪你去吧,你第一次來北京,你們倆年紀都小,別遇見了什麼事情。”
張軍的確是出於這個考慮的,安然和董青都是他帶的學生,一個十四歲一個十二歲。就算董青是北京本地人,他也放心不下,萬一出點什麼事,回去怎麼交差?
“嗯,行。”安然沒有拒絕,反正今天下午他也就是準備花幾個小時逛逛故宮,逛完了就要回來,跟著老師的確安全一點。董青今天本是沒有空出來的,難得回一次北京,既要陪陪母親,還要去看爺爺奶奶。安然估計她下午的時間也會很趕,甚至還有可能無法赴約。
師生兩個商量好了,稍作休息一下,提前吃過了午飯,十二點不到就上了路。
從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小城市來到千萬人口的首都,張軍走在車水馬路的路邊目不暇接。沒等他思索該透過怎樣的途徑前往中國的政治心臟,安然已經揮手攔下了一輛計程車。
“張老師,上車。”
張軍迷茫的上車,看著車窗外參差比鄰的高樓大廈如同在夢裡,直到車子停下都還沒有完全清醒過來,等到他掏出錢包準備付賬,這才發現安然已經接過找回的零錢推開車門。
張軍真的不是故意裝糊塗讓自己的學生付錢的,也不是沒見過市面被一輛計程車嚇壞了。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初一學生,能這麼老練的行走在陌生的都市,讓張老師的常識受到了挑戰。另外他驚訝的原因是在出行之前,從未想過要使用計程車這種交通工具,一來這種交通工具他從未坐過,陌生感重了些;第二是聽說這東西太花錢,坐一趟幾十塊錢就會不翼而飛。
推開車門,張軍一抬頭,自己已經站在了一個氣勢恢宏的廣場一角,正對面的正是無數次在電視中見到過的天安門。
不知道怎麼的,張軍的腦海中泛起的竟然會是一句歌詞: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昇。
100 尾巴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是皇宮紫禁城的正門。此樓於公元1451年毀於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時又毀於兵火,直到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體成為今天的樣式,並改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外那寬闊的廣場,自然稱之為天安門廣場。原來的廣場為T形廣場,由大明門(後先後改名大清門,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以及千步廊合圍而成。在民國時期拆去了千步廊,54年又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等建築,才成今天規模。
佔地面積44公頃,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80米,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現在就踩在安然的腳下,或者反過來說,安然第一次站在了中國的中心,天安門廣場上。
這個地方,數百年來都是華夏的心臟,是無數重大政治事件、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是這片流淌著龍的血脈傳人土地上最為悲哀、荒誕和歡呼的聚焦點。
走在花崗岩的石板上,輕輕的布鞋不會發出聲響,安然的腳步很安靜,或許是怕驚擾了沉睡在底下的無數英靈。望向那雄壯的城樓,38米高的樓臺曾寄託了數個朝代六百年的興亡願望。天空很晴朗,陽光很明媚,安然卻無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