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這次圖書專案的負責編輯,所以有黃立德的家庭住址,看來他來肯定社裡是不知道的,要不然,才不會冒著得罪黃立德的風險帶人上門,駱天點頭:“我知道了,下不為例,我也不會告訴其他人的。”
那黃編輯正是這個意思,聽到駱天主動說出來,十分高興:“太感謝了,實在是太感謝了,叔,你還不把東西拿出來?”
被黃編緝叫叔的男人趕緊將手上的箱子送上來:“這東西請您幫忙看看。”
第747章 皮影(2)
駱天將那箱子開啟來:“這不是皮影嗎?不過……”看這皮影的年歲,很有一些年頭了,駱天剛想用異能,想到山野人的話來,趕緊打住,從那皮影的質地入手,完了,十分有把握:“這皮影可是老古董了。”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那時候,它並不被稱為皮影戲,而是叫作羊皮戲,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千百年來,這門古老的藝術,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皮影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工藝品。它是用驢、馬、騾皮,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縫綴、塗漆等幾道工序做成的。皮影製作考究,工藝精湛,表演起來生趣盎然,活靈活現。受到外在環境以及獸皮材料質地上的差異等種種因素影響,皮影戲偶造型風格各地不同。
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戲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無論是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
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比比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等到了文革時期,破四舊,又遭受到了重大打擊。
駱天看著皮影上的人物,說道:“這是《姜子牙兵分三路》的戲碼。”
那黃叔叔十分興奮,暗想不愧是行家:“現如今對皮影戲瞭解的人不多了,虧得你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什麼戲碼,難得啊,而且你年紀輕輕地……”
黃編輯馬上開口說道:“叔,這位可是全國聞名的鑑定師,你不要用對我的口吻和人家說話,行嗎?”
“沒事,在老人家面前,我本來就是後輩。”駱天說道:“這皮影有些年頭了,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了,首先皮影小,大概小於其他皮影一倍,這可以證明它的年代在清代,因為只有那時的皮影是五到六寸的,後期的都較大;其二,儲存皮影的戲箱子和皮影夾子很陳舊;其三,皮影人物造型很古老,線條不細緻,這充分證明不是用現代工具刻制,而是手工製作;其四,人物造型以神話人物為主,這又證明它是用來祭祀用的,純粹是廟會上給神表演的皮影;其五,這是一套比較完整的皮影戲箱,人物身體的每個部位以及佈景都是配套的,在民間有儲存單件的,但像這樣整箱的極為罕見,這也是它的珍貴之處。”
“看吧,我都說是真的了。”聽到駱天的結論,黃家叔叔高興不已,一直訓著自己的侄兒:“都說是我們家家傳下為的,你非不信,這下子專家都說了,我這皮影可以送到民間博覽館去了。”
原來是這樣!駱天好奇地問道:“不知道您是哪個地方的人 ?'…'”
“永登人。”老人家十分自豪地說道:“我是我們那裡為數不多的皮影戲班主了。”
皮影在永登地區流傳二百餘年,《永登縣誌》載:“秦腔傳入永登約在清道光年間,略晚於木偶、皮影戲。”清咸豐年間,在地方鄉紳的支援下,永登皮影戲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