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全集(十週年紀念版)(精校)
作者:許知遠
★★嚴正宣告:
本書籍是網路收集而來;由。。提供下載,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作者或出版社所有,
請不要使用在商業用途,如果您覺得我們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
我們會盡快去掉您認為侵權的書籍,謝謝支援!!
書籍簡介:
內容簡介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十週年紀念版)》是作者在星巴克咖啡館裡、北大校園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邊,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初版於2001年,十年以來,比他更年輕的一代,生活在一個物質與資訊豐沛、思想卻匱乏的時代,個人聲音輕易淹沒在喧譁的眾聲中。人們相信體制、資本、統計數字,卻不相信個人意志。大部分人要麼放棄自己對個人獨特性的堅持,要麼躲入一個封閉、自溺的小世界。作者期待曾經歷的迷惘與焦灼,也對年輕一代有所啟發。
作者簡介
許知遠,200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微電子專業。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現就職於《生活》與《商業週刊》,也是FT中文網與《亞洲週刊》的專欄作家,他還是單向街書店的創辦人之一。已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醒來》、《極權的誘惑》、《祖國的陌生人》等。
十年之後
這本書的生命比我想象的更長。
它的絕大部分篇章,寫於1998年夏天到2000年春天。我即將從大學畢業,未來充滿希望又曖昧不明。我渴望知識、名聲、自由,還有冒險也混亂的愛情。
寫作是我贏得這一切,也是釋放焦慮的主要方式。從北大東門外的平房到西門暖氣不足的公寓樓裡,我在一臺自行組裝的486電腦上,敲下這些雜亂無章的文字。我雄心勃勃,自憐自艾,還憤憤不平。
如果這本書贏得一些讀者,一定與這種自我掙扎有關。一個年輕人,如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如何剖析自己的內心,如何確立與社會的關係,怎樣尋找自己的歷史座標……它不僅是我個人,也是我這一代,乃至每一代人都面臨的問題。時代會變遷,技術日新月異,新制度取代舊制度,這一旅程從不會終止。
在一些時代,這種自我發現可能被暫時遮蔽。現實的壓力、群體的盲從、虛假的誘惑,都可能令人放棄這種發現,人們不傾聽內心的渴望,迴避孤獨與焦慮,躲在通行的規則背後。但人們也終究會發現,這種生活其實不值得一過,你越迴避自己的內心,越茫然無措。
十年以來,比我更年輕的一代,就處於這樣一個時代。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與資訊豐沛、思想卻匱乏的時代,個人聲音輕易淹沒在喧譁的眾聲中。人們相信體制、資本、統計數字,卻不相信個人意志。大部分人要麼放棄自己對個人獨特性的堅持,要麼躲入一個封閉、自溺的小世界。我期待我曾經歷的迷惘與焦灼,也對他們有所啟發。
我從來沒想象過,這些文字真的能作為一本書出版。十年過去了,我該向這四位朋友發出遲來卻誠摯的感謝:是餘傑,當時的中文系研究生,他的黃色封皮的自印文集,鼓舞起我寫作的慾望;是王鋒,《三聯生活週刊》的編輯,暗示我或許有某種才華,並把我帶入了新聞業;是於威,她給我無限的鼓勵與耐心,明確地告訴我應該成為一名作家;是野夫,他容忍了一個年輕人脆弱的驕傲,最終出版了這本書。
承蒙“理想國”朋友們的厚愛,這一版本以精裝本的形態出現。它令我喜悅又感傷,滿足了我小小的虛榮,也在提醒我青春不再,開始享受一名中老年作家的待遇。比起從前的兩個版本,它的文字保持舊貌,但增添兩篇舊文,都是關於大學同學的素描。還要感謝95級微電子的同學們提供的老照片,看著十多年前的風物與面孔,不勝欷噓。
許知遠
2011年4月1日
五年之後
在發表那些散漫篇章之後的五年中,我是“匆忙”的俘虜。只有偶爾的夜晚,歌德所說的“靜謐的激情”才會從心頭泛起。那往往是悲觀之時,我對自己創造力的深刻沮喪,暫時遮蔽了截稿時間、對高尚榮譽或淺薄名聲的貪婪。
五年前,我相信寫作是為生活而存在,它是通往、享受、佔有那個豐富世界的途徑,是實現光榮與夢想的手段。而現在,我越來越願意為那一個美妙的段落而放棄整個秋日的下午,明知陽光與微風有多麼撩人。一些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