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的覆亡只在旦夕之間,滅東胡,取薊城,這已經是最普通計程車兵也開始討論的話題。原因很簡單,只有徵東府不斷地勝利,高遠不斷地走向高處,他們的利益才會得到保障,才會向著更進一步攀登。哪怕今天以寡凌眾,在他們看來,這也不過是敵人迴光返照而已,最後的反撲並不可怕。只需要頂住對手的最初三板斧,然後,一切都將回到正軌。
作為曾經將腦袋提在褲檔上也不見得能讓家人快活生活的這些騎兵們,早已是將生死置之度外。即便現在自己戰死了又能怎樣?戰士的歸宿,十有**都是倒在戰場上,例外者。最後都會飛黃騰達,而現在的自己,已經遼無遺憾,徵東軍完善的撫卹體制,讓每一個士兵都無後顧之憂。
這仗,既是為自己打的,也是為兒孫打得。
為了搏一個子孫萬代,死了一個自己又何妨?
賀蘭敏,賀蘭捷為先鋒,賀蘭雄為中軍,五千騎兵分作三個波次,迎頭便衝向了正面方向高車的騎兵。
匈奴騎兵原本的作戰方法與東胡騎兵基本上差不多,都是在戰場之上發起叢集衝鋒,然後憑藉著士兵們單兵作戰的能力先在區域性取得優勢,然後將一個個的區域性優勢匯總成為整體的優勢,但在加入徵東軍之後,卻有了極大的改變,因為徵東軍本身騎兵實力薄弱而更注重團隊的作戰,像賀蘭燕便發展出了由一群實力極其普通的騎兵組成的密集隊形衝鋒打法。
現在匈奴騎兵在能依靠團隊作戰的時候,便會成為這個團隊之中的一分子,只有在整個團隊被打散,隊伍被割裂之後,才會變為最原始的單憑個人武勇作戰的戰術。豐富的戰術組合,賦予了這支軍隊更強大的作戰能力,這也是賀蘭雄敢於向數倍於己的對手發起衝鋒的原因。
東胡軍隊之中最強大的宮衛軍並不在這裡,賀蘭雄毫無顧忌。
賀蘭敏,賀蘭捷如同兩個巨大的斧錘,一左一右,呼嘯著捲入了東胡騎兵的陣容,在他們後方百餘步,賀蘭雄的主力也席捲而來。
百步之內,騎弩抬起,啉啉之聲不絕於耳,而天空之中,此時也飛舞著東胡騎兵射出的羽箭。騎弓拋射,騎弩平擊,百餘步之內的交鋒,雙方几乎是平分秋色,各有不少士兵翻身落馬,但前進到七十步內之後,徵東軍騎兵的優勢開始發揮,騎弩是連射,而且根本不費體力,騎弓卻需要士兵們挽弓射擊,這一點點的時間差,在戰場之上,便是以性命作為代價。
第一波騎弩剛剛射到,第二波騎弩便已經迎面撲來,東胡人連二接三地栽倒在地,不等他們反應過來,第三波騎弩便又已襲到,東胡人射一箭的功夫,徵東軍已經將手裡的三支弩箭盡數射光。
掛上騎弩,舉起戰刀,徵東軍吶喊著向前衝去。
戰馬一匹接著一匹,如同風一般的掠過,眼前幾乎看不到別的,盡是閃爍的刀光,一刀剛去,一刀又來,猶如大海怒潮,一波接著一波延綿不絕。
高車統率的五千東胡騎兵正面迎擊,幾乎就在一個照面之間,便被賀蘭敏賀蘭捷二人打得四分五裂。
這兩支先鋒軍隊呼嘯著剛剛從高車的隊伍之中橫穿而過,賀蘭雄的主力便緊跟而至,軍號之聲淒厲的響起,三千徵東軍騎兵主力粗壯的主幹之上,陡地生出無數個小枝丫,數十人一組的騎兵從佇列之中分離出來,殺向已經被賀蘭敏,賀蘭捷打散的東胡騎兵。
分割,包圍,斬殺,這些小組熟練得如同一個個機器人一般地作著重複動作,剿滅一股股敵軍之後,兩個相適的徵東軍騎兵立刻便組成一個更大的騎兵佇列。
週而復始地這個戰術動作,讓賀蘭雄的隊伍在打穿高車的佇列之後,這些分離出來的小股騎兵又已經聚攏在了一起,似乎先前的分離作戰,從來都沒有發生過,如果不是地上那些躺著的東胡騎兵的話。
東胡騎兵的正面竟然一擊即潰,不僅是提揮作戰的高車,便連在側翼的柯爾克孜是目瞪口呆。因為高車的正面殂擊沒有取得任何成果,這使得他指揮的側翼騎兵竟然還沒有來得及完成全圍,便被徵東軍的騎兵穿陣而過。
"衝上去,打散他們的佇列,與他們在一齊絞殺,縮小他們衝殺的空間,壓縮他們變陣的空間,地域越小,對我們便越有利。"柯爾克孜必竟是大將,轉瞬之間,便看出了問題的關鍵。不能給對手任何可以自由變陣的空間和時間,否則以對手這樣的效率,再來幾個回合,便已會將己部數萬騎兵切割成一段一段,而對手總會在一個區域性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在這支騎兵身上,柯爾克孜似乎看到了中原騎兵與匈奴騎兵的集合體,騎術嫻熟,紀律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