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尚書在剛接任時候是不能急著去做。
但是,要是有其他在朝中更有影響力的人支援,那這件事就可以很快去做。
作為楊國忠的兒子的楊晞,在近一年來立下了卓著的戰功,其功績以力挽狂瀾,拯救大唐來形容也不為過。要是楊晞奉了皇命,藉著楊國忠還有他自己的影響力去做這些事,那肯定會有結果出來的。也只是一剎那間,郭子儀就動心了。他馬上下定決心,進一步處好與楊晞的關係。
“在下相信郭相公也在留意這事的,呵呵!”
楊晞在說話間,一直留神觀察郭子儀的神情變化。郭子儀在聽了他的話後表現出了驚異,雖然驚異只是持續了一小會,但依然被他觀察到了,他心裡也鬆了口氣,郭子儀果然對這事很感覺興趣。今日開場白說的不錯,接下來他不愁這位當世名將不對他產生更大的興趣了。
楊晞在與父親楊國忠商談後知道,李隆基已經認識到是因為鎮守邊關的將領也就是各鎮節度使權力過重才導致叛亂髮生的。安祿山的叛亂平息後,朝廷必將對鎮軍體系朝廷改革,這也是郭子儀能接任武部尚書,並位列政事堂的重要原因。李隆基是希望郭子儀這個武部尚書和文臣之首楊國忠一道,能想出好的辦法來,改革軍制,避免再出現邊軍將領擁兵自重,率軍叛亂的情況。
郭子儀以後不可能再到邊關任職,而熟悉邊關事務的這位名將,對如今鎮軍體系的蹩端知道的很清楚,平定叛亂後,郭子儀的威望也上升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要是以他為主領進行軍備改革,想辦法改變各節度使擁兵自重的情況,難度肯定比其他人主領小很多。
軍中將領最看重的就是威望與榮耀,在這次平叛戰役中,除了楊晞,沒什麼人比的上郭子儀的功勞,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也是在戰時他能得封兵馬副元帥之職的原因。郭子儀的威望有了,資歷又足夠,年齡上也比一般將領都要大一點,以武部尚書的身份替皇帝做出決定,那不服的人肯定少很多。
楊晞從楊國忠那裡知道了現在皇帝的心思,今日過來,先一步透露給郭子儀聽,目的只是想進一步拉近與這位名將的關係,併為以後繼續的合作埋下伏筆。在這次平叛戰役中,他立下的軍功無人可比,但資歷淺了一點,又太過於年輕,要是以他主領此事,那肯定會讓很多人不服。要是讓郭子儀主領這件事,他作為助手配合,那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要是改革觸及了一些將領的利益,即使他們心裡不滿,也不一定敢將不滿發洩出來。
楊晞從楊國忠那裡弄明白了李隆基的心思後,也馬上為自己做打算了,他要藉機拉攏郭子儀,最終讓郭子儀為自己所用。他知道,郭子儀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甚至有一天蓋過他的父親楊國忠也不一定,這樣的著名歷史人物肯定要好生結交,無論如何都不能讓這樣的人成為敵人、對手,而是要讓郭子儀與自己站在同一戰壕裡,讓這樣的人物助自己成事。而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將郭昕娶過門。
在他們這樣層次的人身上,公事私事已經不能完全分開了,也可以說沒有純粹的愛情可言,許多時候,結婚嫁女完全是為了家族的利益,而不是兒女們的幸福,這一點楊晞很明白,也理解並支援。不過要是為了利益而聯姻中能收穫愛情,那是最讓人開心的事。
楊晞心裡隱隱有這樣的猜測,以後他肯定會與父親楊國忠起衝突,如果他想借是李玢兒子的名獲取更多,那肯定會與楊國忠起衝突,假如那時候楊國忠還沒失勢的話。但要是再得其他重量級大臣的支援,那他的後顧之憂就會少很多。而且楊晞也從最近朝堂上的一些變化上靈敏地嗅到了皇帝李隆基已經在採取手段,限制楊國忠和楊氏一族的權力進一步膨脹了。
此次戰亂平息後,朝中許多官員職務都有變動,武部尚書韋見素改任右相,依然行中書門下平章事,此前一直在外領軍的郭子儀接任韋見素之職,而一向不服楊國忠的憲部侍郎房琯任文部尚書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原武部侍郎蕭華改任中書侍郎,也位列政事堂。從這樣的安排上楊晞能感覺的出來,李隆基是想在政事堂上為楊國忠樹一些敵人。
楊晞並不反對李隆基限制楊國忠的權力,相對,對於這樣的舉動他拍手歡迎。
要是楊國忠一直在朝堂上身居高位,那他這個兒子,不可能進入大唐真正的權力中樞,要不然,楊氏一族的權勢會更加的龐大,任何人當皇帝都是睡不好覺的。
楊國忠肯定會被皇帝慢慢冷落,這一點楊晞很相信。或許李隆基不一定會,但繼位的皇帝肯定會如此做,他必須有應對之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