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有點意外高力士也會這樣說,但並沒開口問詢什麼,在想了一下後,終於還是點點頭,“既然太子和力士都認為李靜忠是個挺合適的人選,那朕同意讓他到潼關任監軍。只是希望他不要過多插手潼關軍務,能與楊晞好好相處,爭取多打一些勝仗!朕也想見見此人。”
“陛下,老奴這就去將李靜忠宣進殿來,”高力士作了一禮後,小步快跑出殿去了。
----------------
“朝廷終於還是要在潼關鎮軍中設立監軍了,”拿著楊國忠使人送來密信看了又看的楊晞站在窗前長嘆了聲。
楊國忠送來的這封密信中告訴他,朝廷要在潼關軍中重設監軍,讓內侍省宦官李靜忠擔任,皇帝是在決定了後才告訴他的,他抗爭無果,只得同意。
楊國忠告訴楊晞,李靜忠是東宮中人,挺得太子李亨信任,差不多是太子的親信,要楊晞在李靜忠抵達後,小心應付,儘量打壓,決不讓李靜忠有所作為,還要想辦法尋其短處,讓此人呆不下去。
“還好不是魚朝恩,”楊晞將信在蠟燭上點燃後再感慨了句,“要是魚朝恩來,可能很難對付的。”
魚朝恩在歷史上的名聲楊晞是知道的,多有名的一個宦官啊,可以說是高力士後最有權勢的一位宦官,要是這樣的人物來擔任監軍,應該挺難對付的。
但楊晞這感慨卻是錯的,要是他知道李靜忠在原來的歷史上還有一個名字叫李輔國的話,他必定會大吃一驚。初中時候的歷史教科書上都有這麼一點記載,手握大權的宦官李輔國曾對當時的皇帝、歷史上的唐代宗李豫說過這麼一句話:“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這是一個歷史地位比魚朝恩還要高的宦官,連唐代宗都是他擁力的,對權力的**比魚朝恩更進一步。
因其是太子李亨的親信,在他抵達潼關後,也給楊晞帶來了一系列的麻煩事。
第二十一章 特種訓練營
熱心書友慕容命書友幫忙建立了一粉絲群:二八三二九零四七五,有興趣的書友們可以新增一下!
---------------
楊國忠雖然告訴了楊晞朝廷已經任命了監軍人選,但離李靜忠正式抵達潼關赴任還有一定時日。
楊晞也暫時不去理會,依自己既定的計劃繼續下面的軍事安排。
潼關鎮軍中有戰鬥力出眾的禁軍將士,也有臨時徵召的市井百姓,總體戰鬥力並不強,要讓這十萬餘人變成十萬精兵,必須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及大量的實戰才行。
要實現這一變化是不可能很快就實現的,但楊晞相信這目標總有一天會達到的。
訓練已經在楊晞返回長安前就開始,由王思禮、李承光、田良丘、呂崇賁、李福德、劉光庭等十餘位將領負責。王思禮和李承光這對冤家各負責兩萬人馬的訓練,其他諸將訓練萬餘人。
王思禮與李承光一向不和,在哥舒翰領軍時候就有爭鬥。楊晞知道,靈寶兵敗與李承光和王思禮之間的爭鬥有一定關係,但他不想去追究靈寶戰役時候他們各自要負的責任,那是朝廷的事。他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這兩位將領都能忠心於他,甚至他要利用兩個人之間的矛盾,互不服輸的性格更好地掌控他們。訓練時候,他明言表示哪個人麾下的軍士訓練的更好,更有組織紀律性,他就為誰記功。
楊晞這樣的表示也讓互不服輸的王思禮和李承光卯足了勁,拼命訓練,直把軍士訓的叫苦連天。
田良丘與呂崇賁之間也有矛盾,只不過矛盾和衝突沒有王思禮與李承光之是那麼厲害。對於這些有矛盾的人,楊晞是又打又拉,目的就是要讓他們都覺得他是信任他們的,最終讓這些將領忠心於他。
日常訓練的雜事都由行軍司馬高適負責。
楊晞也見識到了高適的才能。這位非常著名的邊塞詩人不只詩寫的好,其處事能力更是出類拔萃。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楊晞基本不要太操心軍隊的雜事,包括軍需物資的調配、訓練的安排、訓練成績的統計匯總、獎懲措施的制度等等高適都會非常周密地做好,讓楊晞很是敬佩。
歷史上高適在詩賦方面的名聲不及李白、杜甫,但在官運上卻比這兩位詩仙、詩聖暢運許多,其官職上的高度是李、杜兩人沒辦法企及的,這肯定與其處事能力有關。
這是個可以成大事的人,楊晞很慶幸自己能推薦他當行軍司馬,替自己解決了許多難題。
訓練的事務及軍隊管理中大部的雜事都有人主管了,楊晞在接下來的時間內除了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