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詔王閣邏鳳此舉惹惱了一個人,那就是作為楊國忠親信的宰相韋見素。
與南詔的戰爭都是在楊國忠主導下發動的,韋見素也是一個主要參與者。對南詔的兵敗也是他一個很難解開的心解,如今南詔的同盟軍吐蕃被打的奄奄一息了,韋見素自然不願意看到南詔還在那裡得意快活,因此在得到報告說南詔陳兵北邊,準備與我大唐軍隊作戰,並且沒派使臣到長安來朝見之時,馬上向皇帝李隆基上奏,要求對南詔用兵。
韋見素在向皇帝提出此奏的時候,還特意來找在家守孝的楊晞,希望楊晞能支援他的提議。
作為狂熱大漢主義者的楊晞,在聽了韋見素的一番分析後,馬上表示了贊同。
如今的大唐軍隊戰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火器在持續研究中,並且大量裝備了軍隊,吐蕃人也被揍趴下了,幾乎沒有什麼強大的外敵了。一個小小的南詔,曾經讓大唐損兵折將,現在兵威正盛時候,竟然敢不表示臣服,還以武力相抗,他在聽了韋見素所說後,馬上就認可了要對南詔用兵,要徹底將那塊南蠻之地劃入大唐疆土的建議。
也當替楊國忠挽回點顏面吧!
不過因為他守孝在身,不方便入朝陳情這事,他也馬上去找了郭子儀。
郭子儀是個武將,一輩子以打仗為樂,被楊晞一頓鼓動後,也馬上認可了要好好南詔的提議。
楊晞又去找了顏真卿,不過顏真卿並不是完全支援對南詔用兵,他認為大戰剛剛平息不久,應該讓百姓好好休養生息一下。不過在楊晞“以戰養戰”,對吐蕃戰役兩相權衡後並沒加重百姓多少負責的說法相勸後,也勉強同意了楊晞的提議。
楊晞授意高適,跟在韋見素後面主動提議對南詔發動戰爭。
經過楊晞的一系列活動,在李隆基召集大臣朝議是否對不願意臣服的南詔發動戰爭時候,大多數的大臣都表示了同意,朝議得到透過。
不過戰事並不會馬上進行,南方天熱潮溼,特別是夏天時候,最適合進行戰爭的時候是冬春季節。
大量募集及調遣南方的軍士,進行系統的訓練,準備對南詔發動戰爭。
楊晞授意高適主動請戰,指揮對南詔的戰爭。(未完待續。。)
第九十三章 奇談怪論
(感謝懷玉吹簫書友的月票!)
…………………………………………
因為支援對南詔開戰的言論佔了上風,皇帝李隆基也做出了對南詔發動戰爭的決定。
朝廷在十月初下詔成立洱海道行軍部,以武部侍郎高適為洱海道行軍大總管,以改任左衛大將軍的王思禮、右領軍衛大將軍李福德為副大總管,將兵十萬,討伐南詔。
在朝議透過對南詔的征戰決議後,李隆基曾有詔令下給南詔王閣邏鳳,令其除國內附,親自到長安來請罪,解釋為何附於吐蕃,與大唐對抗的事。不過南詔王閣邏鳳在接到詔令後,並沒有依朝廷令除國內附,更沒有親自到長安來請罪,只是回覆了一份文書。文書中解釋了依附吐蕃的原因,說是因為吐蕃兵威所逼之故才那樣的,並表示願意世代與大唐交好,不再起兵戈云云。
要是換作以前,南詔王閣邏鳳這樣的回覆也可讓大唐的君臣接受了,但現在吐蕃已經被滅了,再因為有此前的數次出征南詔的兵敗,宰相韋見素等人並不賣南詔的賬,一再向皇帝李隆基建言,要徹底平定南蕃,將南詔地納入大唐的治下,免得留有後患。最終李隆基同意了舉大軍討伐南詔。
在楊晞的建言下,高適也數次上表請求,率軍出征,楊晞和郭子儀也為其說好話,最終李隆基同意了以高適為洱海道行軍大總管,令其率王思禮、李福德、陳回光、郝廷玉、李抱玉等將為分總管,舉十分精兵,討伐南詔。
大唐朝堂上的關注度再次集中到將要起的戰爭上,許多官員都在為此努力準備著。
這場戰事能進行,其中楊晞的功能不可沒,他透過多種渠道去說服李隆基,最終李隆基同意了對南詔的開戰。楊晞“以戰養戰”的理論得到了朝中許多大臣的支援。朝廷及百姓不會因為對外戰爭而加重負擔,許多人反對也沒有太多理由了。
要是再抓個十萬八萬南詔俘虜來,那大唐的許多基礎建設也不愁沒有勞力了。
楊晞雖然覺得頻繁起戰事會讓朝廷在賦稅方面的任何加重,但他依然期望有戰事發生,這樣朝堂上的注意力會轉移到對外戰爭上去,那朝中的爭鬥肯定會少一點,不然他守孝時期日子挺難過的。
他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