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9部分

這個皇帝已經被他徹底說動,因此回答的非常堅定。

這是在郭子儀、韋見素、房琯等大臣急赴華清宮稟報吐蕃之事的第二天了,楊曦與郭子儀、高適、韋見素等人再次討論過這事,有了更多的共識,在今日李隆基單獨召見時候,也一併拿來說服李隆基。

“唔,朕被你說動了,也認為對吐蕃非戰不可!”李隆基終於說出了一句比較明確的話,他的神情也好像下了一個非常大的決心一樣,很是凝重。

是的,李隆基確實下決心了,他已經安全清楚安西和青海的局勢,要是再不出兵干涉,這兩大塊地方,真的就從大唐的疆域裡脫離了出去。其實在他執政的這些年,已經對吐蕃進行了多次用兵,王忠嗣、哥舒翰等將領都是與吐蕃多次交手的老將了,他們在青海一帶與吐蕃人之間都有過殘酷的爭鬥,但我大唐軍隊大多時候都是艱難取勝,始終未能徹底將吐蕃人從青海趕出去。這一次對吐蕃用兵,李隆基依然沒有任何信心將吐蕃人驅逐出青海及安西。

見李隆基如此說了。楊曦大喜,趕緊奉承了一句:“陛下英明。臣相信陛下如此英明的決策,定會大大鼓舞士氣,只要將士們的狠命拼殺,肯定能將吐蕃人的勢力消除的。”

安祿山的叛亂比原來歷史上持續的時間少了很多,波及的範圍主要在河南、河北道,其他諸道影響不是很大,財寶被損耗的數量並不是很多,遠不能和歷史上安史之亂持續八年多造成的破壞相比,如果有統計的話。應該不及原來歷史上的十分之一。大唐經過開元盛世的大治,積累的財富是數不勝數,再進行幾年的戰爭,只要戰事不是發生在國內富饒地方,那造成的破壞不會很大,以大唐的國力完全能支撐。

李隆基卻完全無視楊曦的奉承話,將身子靠在後面的榻背上,聲音緩緩地說道:“四郎,朝廷如果真的要征戰吐蕃。你覺得要如何用兵為好?”

“陛下,臣覺得要抱著一戰就將吐蕃事務徹底解決的打算起兵,要兵分幾路,分別對青海及安西的吐蕃人展開攻擊。”

在李隆基的驚異中。楊曦侃侃而談:“陛下,如今我大唐境內的叛亂剛剛平息不久,各地勤王之師甚眾,如今集聚在京師附近的兵馬至少有三四十萬。朝廷能徵調的人馬應該至少在七八十萬間。有如此數量的兵馬,朝中又有數量眾多的能征善戰之將,完全有能力在幾個方向對吐蕃人展開攻擊。吐蕃人無論在軍隊數量。及戰爭動員能力上都不能與我大唐相比,我大唐不怕與吐蕃的持久戰,即使不能速戰速決,拖也能拖垮吐蕃人。”

“你是認為要在青海及安西方向同時對吐蕃人展開攻擊?”李隆基臉有驚色了。

“是的!”楊曦點點頭,“陛下,據我們現在掌握的情況,吐蕃能征戰的人馬大概有三十五萬到四十萬,青海方向有二十萬,安西方向有十五萬,邏些城方向還有五萬餘。我大唐軍隊裝備了火器,戰力比吐蕃要要高上很多,要是以同等數量的軍隊與吐蕃人對陣,基本不會有太多的危險,勝長很大。而我大唐的國力完全能支撐這樣規模的戰事幾年,但吐蕃人是完全支援不住的。因此臣覺得,應該同時對青海和安西的吐蕃人發動攻擊。”

這是楊曦和郭子儀、韋見素、高適等人商量後的結果,其他那些人還沒有機會將意見單獨面呈李隆基,楊曦是第一人。

李隆基默然了一會,在考慮楊曦的話,但並沒在這個問題上再問詢什麼,而是問詢了另外一個問題:“四郎,你覺得遣何人領軍為好?”

“陛下,臣的岳父郭相公是統帥兵馬的最佳人選!但郭相公只能統帥一路人馬,另一路人馬應該另選他人領軍。”

“那你認為另一路人馬遣何人領軍為好?”

“陛下,臣覺得以臣領另外一路人馬是最佳的選擇!”

“什麼?你!”李隆基的驚異再也藏不住了,愕然地看著楊曦,“四郎,你說由你岳父郭子儀領一路人馬,另一路人馬由你統領?”

“是的,臣昨日在陛下面前已經請戰過,今日還想再次請戰,”楊曦抬頭挺胸,非常傲然地說道:“請陛下准許臣率軍出征,臣一定不辱使命,定會率軍擊敗吐蕃人的!”

“你真的想率軍出征?”李隆基眼中冒出了精光,直瞪瞪地看著楊曦。

楊曦也不避讓地看著李隆基,大聲答應道:“陛下,這是真的,臣想再次率軍出征,還請陛下恩准。臣在平叛戰役中的表現陛下知道的一清二楚,臣自認為有能力統帥大軍出征。安祿山的叛軍戰力絲毫不比吐蕃人差,臣只花了這麼點的時間就和其他將領一道平定了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