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青海還是安西,都是地域非常遼闊之地,比吐蕃高原更適合居住和生產,安西一帶大部地方都適合放牧,要是被吐蕃人佔領,不但可以挾西域各部共同抗擊我大唐,其地所產的牛馬也足夠支撐吐蕃人的軍事民生之用。黃河九曲及河湟谷地不是可以耕種的地方,青海沿岸都是極好的牧馬地,因為與吐蕃接壤,是吐蕃人夢寐以求想得到的地方。若被吐蕃人完全得到了安西和青海之地,其國力必定大為增長,因此,安西和青海之地萬不能落入吐蕃之手,要重新奪回安西和青海,必須要對吐蕃人發動大規模的戰事,擊敗吐蕃人,讓大唐成為這兩塊土地的真正王者……”
楊晞慷慨激昂地說了一通後,暫時停了一下,他要理一下思路,也要給李隆基及其他人以思考和反應的時間,接下來要怎麼說,他還要看看他們的反應。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今天一定要把這些事說透,除了向在場的這些人證明他的眼光高深長遠外,還想說服李隆基同意郭子儀和高適的請求,舉大軍討伐吐蕃人。
兩世都是軍人,他喜歡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問題!(未完待續。。)
第六十三章 更多提議
躲在帷幔後偷聽的楊玉環非常的驚訝,她想不到楊晞在這些事上竟然有這般高見。【看】【 書】【吧】也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心理,她反正非常希望楊晞在各方面都表現出色,那樣的話她會感覺非常的自傲。她也不想離去,一直站在那裡,想將楊晞的所有論述都聽一遍,並牢記在心裡。
她知道,今天楊晞和郭子儀、高適是準備一起說服皇帝出兵攻打吐蕃的。要是李隆基不同意,或者暫時下不了決心,她準備在李隆基休息時候,私下小心地說了一些話,幫楊晞一些忙。
楊玉環看不到李隆基的臉色變化,她更不知道現在的李隆基是怎麼想的,但她知道,要是李隆基在這件事上猶豫不決,自己的話可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諸人的反應楊晞都看在眼裡,這讓他挺是得意。如果說以往他所說的,所做的事可以用一鳴驚人來形容的話,那今天所說的應該是再鳴驚人了。以前的所作所為能證明他在軍事方面挺有頭腦,今天所說的,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證明他的能力,那就是他非常有戰略眼光。李隆基雖然老暮昏庸了,但多年的執政下來對大勢的判斷能力還是有的,楊晞相信他所說的,李隆基應該能明白意思。
楊晞一點都不擔心郭子儀不認可他的看法,即使在這個問題上他和自己這位岳父沒有交流過也是如此。要是郭子儀不認可他所說的,那郭子儀也枉為一代名將了,連這樣的戰略眼光都沒有。
想到這些的時候,楊晞把目光投向了站在一邊的郭子儀,恰巧郭子儀也往他這邊看過來。目光接觸間,一切盡在不言中。
得到了郭子儀眼光的認可和鼓勵,楊晞在李隆基的愕然中,繼續講述:“陛下。自大非川兵敗及儀鳳年間的青海兵敗後,我大唐軍隊無力驅逐盤居在青海的吐蕃人。但誰都知道,吐蕃人在青海的存在是對我大唐實實在在的威脅,即使是北面的突厥人也是不能與之相比的!但這些年,吐蕃國內也時起內亂,國力增長並不快,而我大唐,內亂已經平息,軍器監又製作出了許多新式的武器,大唐軍隊的軍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因此臣以為,一定要在吐蕃國力大盛之前,主動對其發動攻擊,將吐蕃人所帶來的威脅消除掉,也趁勢把其他部落的威脅都消除!我大唐軍中不缺能征善戰的將領,將士們作戰經驗豐富,臣覺得現在對吐蕃開戰,一定能取得戰事的勝利的。”
悲慘的大非川之戰,薛仁貴的一名英名被毀。儀鳳年間由中書令李敬玄指揮的青海之戰,十八萬大唐軍隊幾乎全軍覆滅,工部尚書劉審禮被吐蕃人俘虜,最近幾十年以來。大唐對吐蕃的戰事基本沒多少勝過,李隆基時候對吐蕃的多場戰事,打的也極其艱難。吐蕃成為大唐最大的威脅,這是大唐君臣公認的事。但楊晞覺得。有他為大唐軍隊做出的貢獻,製作出那些在這個時代可以稱之為“現代化”的火器,與吐蕃作戰時候。優勢會越來越明顯。
歷史上,吐蕃人曾經將大唐的都城長安攻陷,並立了一傀儡皇帝。除吐蕃外,沒有任何一個外來勢力曾攻至長安城下,即使貞觀初時候頡利所領的東突厥也沒能做到。楊晞不希望以後歷史依然如原來那樣重演。幾年叛亂下來,大部分的大唐軍隊都經過了戰事的洗禮,他們富有作戰經驗,要是再裝備了厲害的火器,那戰力提升的程度肯定非常高,從未見過火器的吐蕃軍隊,定敵不過裝備了火器的大唐軍隊,這一點,楊晞非常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