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使哥舒翰為大軍統帥,加封其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率軍鎮守潼關。
天寶十五載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改元“聖武”。
正月十一日,安祿山派遣兒子安慶緒率軍攻打潼關。
哥舒翰率軍苦戰後擊退來犯之敵,但沒有乘勝出關追擊,只是依關而守。
隨後安祿山派部將崔乾佑駐軍陝城,田乾真進兵關下。
崔乾佑和田乾真時常派兵到潼關城下騷擾或挑釁,哥舒翰一概不予理睬,更不出關作戰,只是依潼關天險而守!叛軍攻擊時集精銳人馬上城頭殺敵;叛軍不攻時候則偃息旗鼓,一心操練軍士!
叛軍無法攻破潼關,望關興嘆之餘只能派大軍屯於潼關城外數十里處,與哥舒翰軍對峙。
在叛軍攻佔洛陽,並向長安進兵的時候,各地起兵反抗叛軍的行動也此起彼伏,給叛軍造成很大麻煩。常山郡太守顏杲卿、平原郡太守顏真卿兄弟召集河北十七郡吏民抗擊叛軍,形成了很大聲勢,並切斷了洛陽至范陽的驛路,一度讓安祿山軍中軍心動搖。
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率軍東進,擊敗安祿山手下大將高秀巖,乘勝攻佔了靜邊軍,並奪取馬邑;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軍出並陸,攻下了常山城。連取大捷後,郭子儀、李光弼兩軍合兵。
叛軍東進被真源縣令張巡所領義軍阻於雍丘,南下又被山南節度使魯炅擋在南陽。
後方不穩,再加之潼關久攻不下,安祿山終日惶惶不安,打算放棄洛陽,退兵回范陽老巢。
整個戰略形勢朝著對唐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
天寶十五載,六月初二。
興慶宮,興慶殿內,面有喜色的皇帝李隆基端坐在御座上,樂呵呵地看著殿下諸臣。
一連串的好訊息傳來,振奮了人心,這半年多以來,一直愁眉不展的李隆基,也終於放下心來了。
局勢朝著對朝廷非常有利的方向發展,安祿山準備從洛陽撤軍,退回范陽了,接連收到這些好訊息的李隆基,也就在第二天一早就召集了一班重臣,商議對策!
執掌大唐四十多年的李隆基今年已經年過七十了,這些年沉醉於音樂創作和與楊玉環之間所謂“愛情”的他,早就沒了年輕時候的英武與鬥志,再加上年歲已大,有些老暮了,這大半年來又連續不斷收到不好的訊息,讓他心力憔悴。今天他精神還不錯,但依然難掩他臉上的遲暮!
在看到要召的大臣們都到齊後,李隆基坐直了身,看著殿下諸臣問道:“諸位愛卿,顏杲卿、顏真卿兄弟在河北截斷洛陽與范陽間的聯絡,郭子儀、李光弼接連重創賊軍,安賊所領的叛軍有退守范陽的打算,如此大好形勢下,接下來要採取何種禦敵方式,朕想聽聽諸位愛卿的建議!”
殿內諸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再把眼光落在殿首的右相、文部(即原吏部)尚書楊國忠身上,沒人敢在第一時間站出來回答皇帝的問詢。
叛軍剛起的時候,面對叛軍的攻勢,朝廷的兵馬無力抵抗,洛陽在幾天內就丟了,其他各地戰場的形勢也很危急。官軍與叛軍作戰,鮮有勝蹟!兩個月前,皇帝盛怒之下,更是處斬了統兵大將封常清和高仙芝,鬧的人心惶惶,軍心不穩,人人自危!如今聽聞有很多好訊息傳來,安祿山所領叛軍準備退回范陽,許多大臣竟然有點不知所措的感覺,對接下來如何安排戰事,更不知道要怎麼說。
如今朝中的大權大落在宰相楊國忠的頭上,他很得皇帝李隆基的信任,提議很少有遭到反對的時候,除了楊國忠奏議安祿山將反的事外。楊國忠一再說安祿山要造反,李隆基只是不信,但如今證明了楊國忠的預言是正確的,李隆基懊悔之餘,對楊國忠的話更是言聽計從,連封常清和高仙芝這樣兩位功勳卓著的戰將都在楊國忠的一再蠱惑下殺掉了。
楊國忠很滿意眾臣唯他“馬首是瞻”,也在接受了眾臣的注目後站了出來,作禮稟奏道:“陛下,賊軍氣勢已盡,離潰敗不遠了!北方戰事對朝廷甚有利,安賊連洛陽都準備放棄了,再過幾日定會從潼關撤軍。依臣所見,應該趁北方連續大捷,將士士氣大盛時候,一鼓作氣,盡滅叛軍於潼關城外!哥舒翰所領屯於潼關的人馬有二十萬,遠勝於賊軍,要是趁賊軍沒防備之際掩殺出去,定能破敵!”
見楊國忠站出來首先表態,眾臣都鬆了口氣,武部(兵部)尚書韋見素馬上跟著站了出來,贊同楊國忠的建議:“陛下,臣附議,賊軍氣勢已萎,攻至潼關下的賊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