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很快就會象中東衝突中的聯邦中央司令部(CENT)一樣,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稱。我相信聯邦軍隊將在不久之後很快平息中東的衝突,解決這個我們歷屆前任們的麻煩。我們將會有足夠的兵力應付中國在太平洋的威脅。
第三個需把握的是,北約自身的活力可能會在‘太平洋冷戰’中復興——北約作為不可替代的戰爭工具的復興實際上是合眾國的堅定目標。
在針對中國的戰略態勢中,聯邦需要尋求獲得歐洲和北約的支援,後兩者的幫助對於我們具有戰略平衡價值,尤其是一支能在遠離地中海和北大西洋的海域擔負巡邏任務的作戰力量。這也正是我們讓北約盟軍最高司令威爾。瓊斯將軍(美國)強調北約的未來取決於遠端兩棲作戰的原因。而歐盟的歐洲安全聯合指揮部則需要我們把他們誘導到我們的體系之中,可以肯定,合眾國不允許歐洲脫離我們太遠。
為了對付中國海軍的威脅,我們學習十九世紀的俾斯麥主義,逐步建立了一個環太平洋軍事同盟,以圍堵中國。這在我們的兵力重心回到太平洋前,是非常重要的。而日本、韓國、臺灣、澳大利亞,甚至印度都是其中的核心。
其實在聯邦軍所有戰區司令部中,太平洋司令部一直是管轄面積最大、最值得重視和關注的機構(其歷史可追溯至1899至1902年的菲律賓戰爭中的美國太平洋陸軍,那是美國面對列強進行海外擴張的第一步)。該司令部的作戰區域從東非直至國際日期變更線,包括整個太平洋沿岸地區,佔整個地球表面積的一半,而該地區經濟總量也已經超過全球經濟總量的50%。
世界上最大的6個軍事實體,其中兩支現代化發展速度最快的軍事力量(美國與中國),都位於太平洋司令部的作戰責任區內。除了戰艦和潛艇,PA下轄的作戰部隊實際上多於中央司令部,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現在有很大一部分還在中東,配合中央司令部的行動。
雖然目前的聯邦戰區司令不象過去那樣掌握部隊,但上述統計資料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表明聯邦已選擇將大部分作戰力量部署於太平洋戰區而不是中東。實際上,聯邦中央司令部在實施作戰行動時,基本上是從太平洋司令部抽調部隊,當然這無形中削弱了太平洋司令部的力量,導致了中國、日本、韓國的膨脹,現在是我們應該讓這些力量早日迴歸它們本來位置的時候了。
如今我們已經暗中與一些國家透過協商建立了雙邊安全關係(這些國家之間則很少建立類似的安全合作),聯邦軍由此已在太平洋司令部位於夏威夷首府火努魯魯的司令部建立了太平洋軍事聯盟。
可以說,在當前形勢下,在火努魯魯舉行的會議遠比在迪奇裡和達沃斯舉行的會議更為重要。因為到太平洋司令部的與會人員通常還有來自越南、新加坡、泰國、柬埔寨和菲律賓的軍官。
這樣聯邦可以針對不同的危機組成不同的聯盟。因為世界上的其他大國目前需要合眾國的程度大於它們的相互需要。
針對中國這次可能的突然行動,我們打算組成以日本為前鋒的西太平洋軍事同盟,形成日、美‘澳軍事同盟核心,全面圍堵和打敗中國,同時削弱日本、澳大利亞,在聯邦軍太平洋主力從中東回來時,重新奠定合眾國在這一地區的絕對優勢!”
這個構想非常美妙,充滿了美國右翼冷戰思維的臆想,很符合現在白宮裡面這群政治家的胃口,然後它最後的實施卻並不美妙。
對美國國防部的策略,戰爭中期有軍事專家評論道:美國儘管知道俾斯麥主義的精髓,並積極運用到對中國的遏制中,但事實上他未能迅速有效的利用這種新的權力體系,這主要是因為其歷屆總統缺乏俾斯麥的嚴格自律。
即在這種權力體系中,只要某一方不佔據絕對優勢,就能保持該體系的持續執行。而歷屆美國政府在進攻的準備過程中卻恰恰形成了絕對優勢,這導致法國、德國、俄羅斯和中國及其他實力稍遜的國家,如土耳其、墨西哥和智利等,聯合起來對抗美國。
最終導致美國在西太平洋戰爭中,未能實現自己的戰略構想,盟國出工不出力,使得美國在日本意外的迅速戰敗後,不得不獨自面對中國的挑戰,而中東的軍力並沒有如願的撤回,使得美國面對中國在西太平洋的挑戰,無法充分應對,導致了戰爭失利,切維尼政府垮臺。
而日本也是恰恰利用了這一點,狐假虎威,在西太平洋戰爭的開始巧妙利用了美國的力量牽制了中國的主力艦隊,為開始的進攻勝利打下了埋伏。
但是軍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