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6部分

岳家軍出動,完顏兀朮馬上收縮防守,把在中原地區的所有兵力集中在開封府及其周邊的幾個重鎮。

遭遇到岳家軍之後,先是在穎昌府和淮寧府連輸兩場;完顏兀朮把心一橫,派出最精銳的柺子馬騎兵,去郾城偷襲,實施斬首戰術,把目標對準了岳飛。

在郾城和小商河連輸兩陣以後,完顏兀朮箭頭一轉,把目標對準了穎昌府………這個岳家軍最大糧倉的所在地。

從集中力量後的遭遇戰、到突發奇想的斬首戰術、再到銷燬糧倉的打、等等,對於一位指揮員而言,完顏兀朮已經盡了他的能力,窮其所能;至於他的失敗,或者可以套用後世的一句話:“不是國軍無能,只是共軍太狡猾了”

岳飛原先的想法是,用大的勝利,用接連不斷的大捷來刺激高宗皇帝,讓他重新煥發起雄心,轉而支援北伐。

以當時的思維邏輯而言,岳飛這個想法的可行性還是很高的。

在古代,當官員是需要政績的,宋朝把考察官員稱之為“磨勘”。

當皇帝同樣需要政績。而檢驗皇帝的好壞只有兩個標準:第一是民生,第二就是國防和外交。

在中國的傳統上,一般都是輕民生而重國防;因此,能否開疆拓土幾乎成了衡量一個皇帝是否明君的重要標準。

比如在漢朝,文、景二帝重民生。採取了修養生息的政策;而孝武皇帝專事對外戰爭,擊滅匈奴、吞併朝鮮、遣使出使西域、等等。虛耗國庫。

從後世的評價,漢武帝要遠遠高出文、景二帝,就是這個道理。

根據岳飛的想法,只要他能夠取得接連不斷的勝利,就可以讓高宗皇帝知道,岳家軍的將士們有能力戰勝金兵,光復故土,甚至還可以收回幽雲諸州。從而使高宗皇帝達到了他的祖先們所不能夠達到的高度。

一代明君,開疆闢土。

這樣的榮耀,有哪個皇帝不喜歡!

不得不說,岳飛的想法非常豐滿,但現實很骨感;而骨感的現實只是來源於一個人,一個岳飛一生中最大的敵人………秦檜。

秦檜的心裡非常清楚明瞭,自從金兵突然間毀約出兵南侵的那一天起。他的首相位置就變得岌岌可危了。

雖然得以矇混過關,那是因為高宗皇帝的慵懶、他秦檜自己的黑箱權謀操作、以及他本人厚顏無恥的結果。

實際上,包括岳飛、劉錡在內的所有宋朝將士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都是對他秦檜投降政策的否定和譏諷。

原因很簡單,所有投降議和的理論根據,都是基於本國的實力不如對方。

只有在打不過對手的情況下。才會想到投降或者講和;倘若己方的實力還要強於對手,幹嘛還要卑躬曲膝地向對手求和?

這是小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

對於秦檜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他身上議和的標籤太明顯了。

自建炎四年秦檜從北方鍍金回來以後,他就開始大張旗鼓、四處宣揚講和。他最著名的理論就是“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而在紹興八年他所主持的和議中。南宋朝廷、包括高宗皇帝所要忍受的屈辱,已經打破了大部分讀書人的心理底線。

而如今戰場上的節節勝利,豈不是對他以往的投降政策的最大的嘲笑?

可以這樣說,宋朝的官兵在前線戰場上獲得越多的勝利,他秦檜的首相位置就會愈加的危險。

因此,無論如何,他秦檜都必須要制止這場戰爭,平息所有的風險來源。

從這個角度來看,秦檜與岳飛勢同水火,無法兩立矣。

事實上,除了在正面戰場上和完顏兀朮鬥智鬥勇之外,岳飛在後方的臨安府內,還同時進行著另外一場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岳飛依然是進攻的一方。

岳飛的進攻手段就是,用連續不斷的捷報,用震驚一方的戰報來提醒皇帝,你也可以成為一方的霸主、流傳萬世的一代明君。

相對於岳飛,秦檜自然就是防守的一方。

秦檜的防禦手段就是:首先,儘可能地封鎖訊息,讓皇帝不清楚前線戰場的最新動向;其次,發動自己的黨羽,向皇帝灌輸金兵不可戰勝的想法,要讓皇帝下令岳飛儘快收兵。

當然,秦檜不會親自出手。

秦檜自紹興八年開始獨相以後,尤其是在與金人的和議當中,得到高宗皇帝的授權,在侍讀和御史臺等重要部門全都培植了自己的親信,如今戰火瀰漫之際,出手的當然就是秦檜的黨羽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