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明寫出了詹姆斯·邦德驚險系列小說中的第一部《豪華賭場》,到54年後的2006年,這部小說被拍成了“007”系列電影中的第22部《皇家賭場》。
自第一部“007”電影於1962年10月5日公映後,詹姆斯·邦德的形象便開始風靡全球,到今天曆經40多年一直長盛不衰。在全世界共有超過20億人次的觀眾看過“007”。
那麼,“007”為什麼能在銀幕如此走紅?到底有沒有“007”這個人呢?40多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真正的“007”到底是誰?弗萊明筆下的“007”和他眾多的間諜朋友中間哪一個最相似呢?
弗萊明對他筆下的“007”有過這樣的描述——經歷在完成兩次暗殺任務之後,邦德獲得了殺人執照,英國軍情六處“007”號間諜正式誕生。而他的第一次任務,就是監視一名恐怖分子。身為軍情六處第一賭博高手的“007”被派前往賭場執行任務。並不完全信任邦德的上司M,安排了一個漂亮迷人的女特工監管交給“007”的賭金,這讓邦德很是不爽。但當兩人出生入死多次躲過致命襲擊之後,他們互相吸引,邦德甚至為她萌生了退隱江湖的念頭。然而,致命危險接踵而來……
這就是小說和銀幕上“007”的經歷和命運。後來,細心的讀者從達斯科·波波夫回憶錄《間諜與反間諜》的某些章節中,看到了他是如何為了反跟蹤溜進賭場拿公款豪賭,而當他壓下5萬美元賭注的時候,那個跟蹤他的人是如何臉色變得鐵青,對他怒目相向的。而當他最終收回賭注時那個人又是如何笑容滿面的——
1941年,皇宮飯店。我身上帶著德國間諜機構給我的8萬美元美國之行的行動資金。我打算把這筆錢交給英國情報機關軍情六處。我把那8萬美元帶在身上而不存在飯店裡,是不願引起別人的注意。但下樓時我仍然發現不管是喝咖啡還是吃飯,總有個男人跟著我……
兩本出自不同間諜之手的文學作品,對同一個場景的回憶和描述竟是如此驚人的相似。顯然,這兩個寫書的間諜之間原本就有著某種內在聯絡。
波波夫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我和弗萊明確實在里斯本相遇,在我準備去美國前的幾個星期中,他成天跟在我後面,也許他把那天晚上賭場裡發生的事情發展成了邦德的冒險故事。”——這也應該就是詹姆斯·邦德和小說原型波波夫之間最接近的寫照了。
後來看過“007”小說的波波夫在回憶錄中還這樣描述過他和詹姆斯·邦德的關係:“有人告訴我,弗萊明說他小說中邦德這個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是按照我這個典型和我的經歷寫成的。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邦德,恐怕在間諜舞臺上他難以生存48個小時。”
“007”的創作者弗萊明曾經在路透社當過記者,而波波夫則是一個南斯拉夫的富家子弟,人脈極廣。顯然,這兩個人都具有明顯的間諜特質。如果說弗萊明以波波夫為原型創造了“007”系列,而波波夫又幾乎全盤否定了“007”的真實性。那麼這個“007”原型到底是什麼樣一個人呢?他是如何成為間諜的呢?真正的間諜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對於人們關於誰是“007”原型的猜想,伊恩·弗萊明唯一的一次表態是在1962年10月,當時他稱“邦德”是一個真實間諜的傳奇版本,這個人也許就是威廉·斯蒂芬森。
當年威廉·斯蒂芬森的公開身份是英國安全協調局組建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丘吉爾把威廉派到紐約,讓他秘密組建英國安全協調局——英國情報機構在西半球的總代理,同時還是丘吉爾安排在羅斯福身邊的私人代表。在他的推薦下,羅斯福讓多諾萬開始負責美國戰時的情報機構。不久多諾萬成立了“戰略情報局”(中央情報局前身),因此威廉被認為是中央情報局的“始祖”級前輩,他曾經為美國培養了5名中情局局長。
二戰期間,威廉另一重要的貢獻就是在加拿大成立了“X訓練營”。從1941年到1945年,先後約有2000名英、美、加等國的特工在此接受訓練,其中包括美國日後的5名中央情報局局長。伊恩·弗萊明當年也在“X訓練營”接受過訓練。“007”系列小說《金手指》中有一個搶劫諾克斯堡的情節,靈感就來自威廉的“黃金計劃”。
因此應該說,無論是弗萊明小說中所創造的“詹姆斯·邦德”,或者是影片中的“007”,都應該是英國情報機構一代特工的集體亮相,是他們的群體形象。
無論是弗萊明筆下的“邦德”還是銀幕上的“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