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斯丶�饔謾�
第五十八章 軍情六處代表會見卡扎菲之子賽義夫
2003年,利比亞被英美視為支援恐怖主義的“流氓國家”,備受制裁與孤立,直到同年12月,利比亞正式宣佈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後,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才得以緩解。2007年,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戈登·科雷拉出版了一本新書《購買核彈》,講述了他透過採訪瞭解到的事實真相。
原來在2003年3月中旬,伊拉克戰爭正如箭在弦上。英國秘密情報局總部接到一個電話,來電者是一名巴勒斯坦的“中間人”,他要為利比亞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向英國政府傳遞一個訊號,願意將該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放到談判桌上;同時,卡扎菲之子賽義夫·伊斯蘭·卡扎菲要求與英國政府會面。
對英國政府而言,從長年對峙的對手處獲得“求和”的訊號無疑是重大訊息。英國政府立即作出反應,由軍情六處派出兩名官員,在倫敦高階住宅區一家酒店內與卡扎菲之子賽義夫進行初步接觸。
賽義夫一直有卡扎菲接班人之說。他事後回憶說,那是他此生第一次與英國情報機關正面接觸,“在此前很長時間內,我一直把這些人看做魔鬼、敵人”。即便已經決定坐到他們面前,他仍不確定最終是否會被出賣,更無法確定英美是否正在盤算上演一出利比亞版的“巴格達劇變”。
賽義夫告訴英國人,卡扎菲希望與英美合作打造中東改革新計劃。一名英國官員隨即追問,利比亞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事怎麼辦?賽義夫回答說,卡扎菲已經準備處理這一問題。
聽到這一答覆,兩名軍情六處官員打電話給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外交顧問戴維·曼寧,徵求應對意見。十分鐘後,曼寧回電表態,英國政府對利比亞表露的意願持懷疑態度,但興趣不淺。言下之意是可以繼續談。軍情六處的兩名官員隨後告訴賽義夫說,他帶來的訊息的確令人振奮,但還是有必要由他的父親親口證實。於是三天後,一架飛機載著兩名軍情六處的官員飛往利比亞。
如果是倒退十年,要由卡扎菲當面證實的要求簡直是天方夜譚。在過去十多年中,卡扎菲在英美等國的眼中一直是支援恐怖主義、蓄謀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獨裁者形象。
1984年,利比亞駐英國大使館門前發生反對卡扎菲的示威遊行。在現場維持秩序的英國女警察伊馮娜·弗萊徹被從使館內射出的子彈擊中身亡。英國懷疑利比亞與槍擊事件有關,隨即與之斷絕外交關係,雙方由此開始了十多年的交惡。
其實這種關係的轉暖,除了兩國政府態度的轉變之外,還有一個關鍵人物也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有巴基斯坦“核彈之父”之稱的科學家阿卜杜勒·卡迪爾·汗。
在爭取與美英進行談判的同時,仍心存疑慮的卡扎菲同時選擇了把另一半賭注押在卡迪爾·汗身上。當時利比亞準備全盤購進卡迪爾·汗的核武器製造技術,這樣只需照搬而不用再另行研發,不過代價也預計高達1。4億美元。當英美情報機構把視線鎖定在卡迪爾·汗的網路上時,利比亞的計劃也逐漸浮出水面。時至2003年前後,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伊拉克。美英當時選擇動武的理由正是懷疑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別是核武器研製計劃。
眼看著伊拉克和伊朗等國家先後因此成為目標,卡扎菲政府也開始了新的思考,不知道斥巨資引進的核武器製造技術,究竟是安全保障還是更大風險?用利比亞駐英國大使穆罕默德·祖艾的話說:“我們當時意識到,獲得這些武器可能比沒有武器面臨更大危險。”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曾在英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賽義夫坐到了英國情報人員面前,並促成了兩名軍情六處官員走進其父位於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巨大帳篷。
第一次會面,卡扎菲向來訪者傳遞了簡單幹脆的訊號:沒錯,利比亞準備放棄核武器製造。對於兩名英國情報官員而言,有了這番表態已經夠了。當時軍情六處的一位官員隨即詢問:“誰來具體負責談判?”卡扎菲毫不含糊地回答說:“穆薩·庫薩。”
軍情六處的那兩名情報官很快就見到穆薩·庫薩。一見面,英國情報官員就開門見山地表態說,雙方合作的前提是利比亞必須把“底”全交出來,因為英國對利比亞核計劃的瞭解也許比利比亞估計的還要多。不過暫時還不是公開手中所掌握情況的時候,以便檢驗利比亞的“真誠度”。
穆薩·庫薩當然知道,英國的這些“瞭解”主要是來自於英美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