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中犯事的時間至少持續達一年。清電的那起發生在去年六月,那麼,他在清化最早的犯事時間至少是在七三年上半年之前。不管他是知青還是轉業軍人。他的招工時間至少應該在七二年。”
“清化有那麼早招工嗎?”唐華問道。
“清化實際上是改擴建專案,是在原有的小化肥廠基礎上進行改造和擴建,所以它是所有的‘三線建設’專案中最早投產的,因此招工也最早。記得好像是七零年初開始招工的。要不是當時本人恰好發高燒體檢沒過關,如今我就是清化廠的職工了。”一提起差點兒成為清化人,張曉書便暗自慶幸正是那場疾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才使得自己成為清鋼人,從而有幸結識了這幫弟兄。
第115章 再現魔蹤?擒魔(二)
更新時間2013…4…27 8:01:07 字數:2952
與清川市的大多數“三線建設”專案上馬的情形不同,清川化工廠不是新建專案,而是在清川化肥廠基礎上的改擴建專案。
清川化肥廠是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期間上馬的小化肥廠,主要利用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生產石灰氮和普透過磷酸鈣,以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由於裝置簡陋,生產工藝落後,上馬後一直未能獲利。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國民經濟遭遇困難,清川化肥廠只好停產。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在“三線建設”戰略精神的指引下,F省領導決定在清川化肥廠的基礎上,透過改造和擴建,投資建設以生產化肥和化工原料為主的大型一類化工企業----清川化工廠,不僅石灰氮的生產規模由原先的幾百噸擴大到五萬噸,而且產品種類大大增加,除了石灰氮外,還生產合成氨、碳銨、尿素、電石、雙氰胺等。該廠佔地面積一百四十萬平方米,職工總數六千二百三十人,是清川市規模僅次於清鋼的第二大企業。
與清鋼專案不同,清化不是國家投資專案,而是F省的地方投資專案,無法一次投入大量資金,因此建設期拖得很比較長,雖然一九七零年便開始生產,但是直到兩位“偵探”踏入清化廠大門之際的,該廠仍在遍地開花搞基建。
當時專案建設有一條顛撲不破的原則,就是先生產、後生活和行政,即一切必須讓位於生產專案的建設和運營,在建設資金不充足的情況下,生活和辦公設施必須押後考慮。清化的職工總數比當時清川市區人口總數還要多出一千多來,根本不可能依靠當地的公共設施解決。在度過了漫長的帳篷和工棚生涯後,廠領導上躥下跳使出了渾身解數、勉強解決了職工的食宿問題後,已無力解決辦公設施的建設了,只得利用原有的舊辦公樓和廢棄的生產設施作為辦公場所。結果整個行政機構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即使是本廠職工要找管理部門辦事都很費勁,更不用說是初來乍到的外來人員了。“偵探”們汗流浹背、口乾舌燥、眼冒金星,終於在一座破舊的一層磚混建築的大門上發現了他們要找的東西。
在兩片鏽跡斑斑的門扇上,一扇斑斑駁駁、隱約可辨“倉庫重地”的字樣;另一扇上面是黑漆正楷書寫的“總廠保衛處”五個大字。
大門內人來人往,吵吵嚷嚷,就像進到了菜市場。
看樣子,“倉庫重地”並非僅僅是歷史遺蹟,顯然還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佔據了三分之一空間的鋼筋和水泥,昭示著它作為倉庫的歷史使命並沒有終結,這也許就是此處如此熱鬧的原因所在。把保衛處跟倉庫擱在一塊兒,可真夠實用主義的。
“你看!”鄺路明興奮地向前一指,“清化職工的工作服果然與我們廠的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的差別只在於他們的工作服上印的是‘清化’二字,而我們印的是‘清鋼’,如果不仔細辨認,根本看不出差別!”
這個發現令他們信心大增。
一個胖墩墩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不停,不時發出嗩吶般尖銳的聲音。他,就是“偵探”們要找的清化總廠保衛處處長邱天才。他們不明白那堆物質跟邱大處長有什麼干係,他老兄在那裡摻和什麼?
“偵探”們穿過人群來到了邱天才身邊。
“邱處長,我們是清鋼總廠保衛處的,之前何處長跟您聯絡過。這是我們的介紹信。”楊建平雙手遞上介紹信。
邱天才紅蘋果一般紅撲撲的臉龐上滿是汗珠兒,他用臘腸般滾圓的手指接過介紹信,撅著圓嘟嘟的小嘴說道:“哦,是的,何處長跟我聯絡過。你們看,我這兒正忙著呢,你們先坐會兒。小周,你先接待一下清鋼廠的同志。”
一個留著寸頭的矮墩墩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