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臺兒莊加上禹王山,原先都不是太出名的地方,卻連著撂倒了兩位本可“前途無量”的東瀛大將。
板垣徵四郎之所以能逃過一劫,緣於他後來趁張自忠被換防,終於攻佔了臨沂,總算可以有所交代了。
這一仗結束,板垣就跑回國內做了陸軍大臣,算是棄武從政,自此再也不用到戰場上去丟人現眼了。
在徐州會戰的前期,從李宗仁、白崇禧,到蔣介石本人,情緒上都十分樂觀,甚至希望重新複製一個臺兒莊大捷出來,而滇軍的堅守也增強了大家的這種信心。
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張看不見的大網正在張開,並且離他們越來越近。
第四卷 萬里烽煙
第1章 序言
我相信,書有書的命運,就像本書所書寫的這段歷史,在它發軔之初真相就擺在眼前了,曲折、繁複、虛飾都不是它的全部,只要你在不斷地接近,就有意義。
這本書最早的書名叫《正面抗日戰場》,但只出了第一部“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第二部“烽火大地”,之後就因故停了下來。其間,有很多朋友在網上留言,問第三部何時面世,對此我也不知如何作答,因為我當時也不知道確鑿答案。
唯一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作為作者,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放棄,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有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在這本重新出版的書中,凝聚了一些新的寫作思考,尤其是吸收讀者意見,加快了敘述節奏,因此它既是《正面抗日戰場》的續篇,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為了保持延續性,以免突兀,第一部“長城以北”把原先《正面抗日戰場》的第一部、第二部綜合了起來,並沿著這一線索繼續下去,從二十九軍參加長城抗戰起,寫到了長城抗戰結束。因為這個原因,“長城以北”的部分內容與《正面抗日戰場》前兩部不能不有所重複,謹以說明。
借這個機會,需要特別感謝在困頓時期幫助過我的朋友和前輩。
有楊琦和她所在的關愛抗戰老兵網,後者數十年如一日地給抗戰老兵們送去溫暖,顯示的是一種來自民間的道德良知。同時他們也收集和積累了很多珍貴的第一手口述資料,這些對本書幫助很大。
有我曾登門拜訪過的那些抗戰老兵,如現居上海的夏世鐸、祝宗梁,現居南通的汪吉佑,現居北京的趙振英、尤廣才。這些老人都已九十歲以上高齡,但思維仍十分清晰,能回憶起當年的很多往事。其中,汪吉佑、尤廣才兩位老先生都是參加過一線作戰、打過硬仗、立過大功的抗戰英雄,其敘述更給我筆下增添了很多閃亮的元素。
還有很多我見過面或從未謀面的網友、書友,他們有的和我一起踏訪過戰場原跡,拜謁過烈士墓園,還有的給我寄來過抗戰資料及圖片,無法一一列舉,在此一併致謝。
關河五十州於2011年7月1日深夜
第2章 任何時候都需要膽色
截至1938年4月底,徐州以北戰場仍是“太極推手”。基本上是“華北方面軍”殺不進來,第五戰區也攻不過去,然而這並不能讓人過於樂觀,因為一切才剛剛開了個頭。
此後的種種跡象表明,對徐州威脅最大的已經不是“華北方面軍”,而是“華中派遣軍”(即“華中方面軍”),後者投入的進攻部隊也不再僅僅是一個第十三師團,而是整整四個師團。
在松井石根被召回國後,畑俊六出任“華中派遣軍”司令官。
畑俊六,日本陸軍大學第二十二期首席,二戰末期由陸軍大將晉升為陸軍元帥。
畑俊六(左一)因受槍傷而乾瘦如柴
與松井出身於文人家庭不同,畑俊六是地道的武士後代,從小接受的就是殺人有理、放火無罪那一套。日俄戰爭時,他分在“軍神”乃木希典的部隊,那支部隊幾乎就是一支肉彈部隊,結果他和板垣一樣負了重傷。板垣還好一點,只是小腿受傷,他卻被俄國兵一槍擊中左肺,雖然撿了條命,但影響了健康,以後就如同慢性病人,瘦得像根乾柴一般。
這個“病人”卻比屠夫還兇狠,比狐狸還狡詐。
超常規戰術
畑俊六一出手就是四個師團,這是為了進行迂迴包抄。
前兩個師團,自外線實施遠距離迂迴,後兩個師團,從內線進行近距離迂迴。特別是後面那個迂迴,可謂劍走偏鋒,因為此前桂軍皆集中於淮河正面防線,側翼兵力十分薄弱。
5月9日,“華中派遣軍”攻佔了蒙城。
蒙城背後,就是徐州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