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臨沂城,他才發現情況比龐炳勳說的還要糟,糟十倍還不止。
日軍炮彈時時從臨沂司令部上空呼嘯著飛過,更有直接在院子裡面爆炸的,你想,前線距離這裡不到三里,就算再差勁的大炮轟這裡又會有多大問題。
徐祖貽是正規軍校出來的,從來沒有設想過在這樣一種情境下指揮作戰。
一邊畫圖作部署,一邊還得提防著炮彈在身邊爆炸,這圖如何能畫得好呢?
趕快搬,起碼要搬到離城南20裡外。
但是龐老爺子卻死活不讓搬,還說這臨沂城易守難攻,當年北伐軍攻打張宗昌,拿野炮轟,都轟不穿城牆。
徐祖貽哭笑不得,北伐什麼時候,現在什麼時候,北伐軍的山野炮能跟日軍的重炮比嗎?
見小夥子領導態度堅決,老爺子這才說了實話:不能退啊,如果前線部隊知道我龐某臨危後退,而且一退20裡,士氣肯定會動搖,那樣臨沂城就守不住了。
雙方爭執不下,只好上報五戰區長官部裁斷。李宗仁是實戰出身,覺得龐炳勳言之有理,遂作出答覆,尊重後者意見。
於是,一老一少便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此起彼伏的爆炸聲中等待救兵的到來。
第35章 哪裡才是我的彼岸
時間還得倒推到半年多以前。
有一個人正徘徊在異國街頭,他曾是那麼瀟灑精明的一個人,然而此時卻思緒紛亂。
他還是忘不了那個地方那些人,以至於常常不能自拔。
我做過的事,對了嗎,還是錯了,我為什麼要在這裡,究竟誰能給我一個答案?
沒有人能給他答案,他因此痛苦不堪,而異域亦真亦幻的景象則更加重了這種痛苦。
這個人就是久違的蕭振瀛。
雖然當年被迫出國,但他人在外,心卻一時一刻都沒離開過北平,沒離開過29軍,沒離開過那些曾經朝夕相處的生死兄弟。
再次回國,是因為“七七事變”爆發的訊息傳到了海外,在得知華北可能發生重大變故之後,蕭振瀛星夜兼程往家趕。
國難之際,正是用人之時,他當即被蔣介石委任為第一戰區總參議。
但是蕭振瀛毫無喜色,因為他在途中就已經聽到了各種各樣的壞訊息,其中最讓他震驚不已的就是趙登禹之死和29軍退出北平。
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怎麼我才離開沒多長時間,就出了這麼大的亂子?
蕭振瀛到華北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門求見宋哲元。
由於第六戰區撤銷,宋哲元的第1集團軍併入了程潛的一戰區,兩人雖已在同一戰區,但宋哲元遲遲不願出來見蕭振瀛。
原因不難想見,當年是他逐對方出國的,如果蕭振瀛走後,自己幹得漂漂亮亮還說得過去,偏偏雞飛蛋打,連平津都給丟了,這個樣子,見面說什麼呢?
秦德純、張維藩等人見狀,則力勸宋哲元,以前或許可以擺架子不見,現在則一定得見。
無他,身份不一樣了,蕭某如今不再是過去的29軍總參議,他搖身一變,成了第一戰區總參議,蔣介石的大紅人兼帳下軍師,又是我們的頂頭上司,能不見嗎?
宋哲元何嘗不明白,所以即使再不情願,他也只得勉強出來相見。
兩人一見面,宋哲元發現原來的擔心是多餘的,對方並無一點幸災樂禍或落井下石的意思。
兄弟還是兄弟,不管地位和處境發生了多大改變。
手握到一起,雙方的眼淚都已經止不住地流了下來。
逃出北平後的宋哲元,無異於跌入了一個痛苦的深淵。他在當時發給蔣介石的請示電報中,聲稱是自己讓張自忠留在北平負責和議的,這句話其實很違心,可是又不能不這樣說。
他能把那一天的不堪往事都和盤托出嗎?
那是自揭家醜。別人或許能,宋哲元這個人永遠都不能,一直到死,他始終保持著這份屬於他的自尊。
然而要是不講,所有後果就全要由自己來背了。宋哲元很清楚,蔣介石當初要的是守北平,而不是讓他搞什麼和談。北平丟了,就是沒有完成任務。
所以他一再請求蔣介石處分自己,當然,他也知道,蔣介石未必會真的予以處分。畢竟他還是29軍的首領,在舊軍隊體系中,如此的“自請處分”,也往往都是做的表面文章。
可是這一樣不能減輕他的痛苦。
實際的情況是,退出北平這件事,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