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海角“亦不能淡忘其意”。
太原代表很滿意,走了。
第二天,29軍忽然殺了一個回馬槍,重又返回晉東。
此時,閻錫山卻還坐在家裡想美事呢,聽到訊息,騰地一下就從椅子上跳了起來。
讓他們滾蛋,怎麼又回來了?
一打聽,明白了,正所謂強中更有強中手,著了一個叫蕭振瀛的小子的道。
轉彎抹角不行,只能直來直去了。
閻錫山派人找到蕭振瀛,明白告訴他,這是山西的地界,其他部隊不準任意駐紮。
蕭振瀛的回答是:山西是我們中國的領土,我們是中國的部隊,所以願意駐哪裡就可以駐哪裡。
聽上去正氣凜然,其實也蠻有點耍無賴的味道在裡面。
中國地方這麼大,哪裡不好去,你們怎麼就願意駐我們這地兒?
可是在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情況下,不耍無賴,還能有什麼其他更好的應對辦法。
閻錫山自以為臉皮已經很厚了,沒想到有人比他還要強,一時也被堵得說不出話來。
他到蔣介石那裡告御狀,後者卻再也不提讓29軍南下的事了。
第49章 走後門(2)
不用說,背後當然是張學良起的作用。
留駐晉東,為29軍走上成功之路創造了條件。倘若當初他們被調往江西,就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種命運。
在晉東的那些日子裡,29軍的日子仍然過得很苦。如果換其他部隊,也許早就撂挑子不幹了。
可是,宋哲元和他的弟兄們必須堅持。
衣服破了,再湊合著披一披,鞋子爛了,索性扔掉,咱光腳的不怕他穿鞋的,槍支舊了,那就當燒火棍繼續在肩上扛著走。
反正已淪為宅男,哪兒也去不了,不用怕在外面丟臉。
這次第,還是缺不了那句提精神的老俗話: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大任”是一定會來的,而且也不用等得太久,這個“大任”就是抗戰。
“九一八”事變後,29軍發出通電,請纓抗日。在電文中,蕭振瀛特地加了一句: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
29軍晉東練兵,從頭至尾都以“槍口對外不對內”為口號,其假想敵只有一個,那就是日軍。
日人侵華,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可謂雙刃劍,既標誌著民族危機的到來,同時也意味著軍人嶄露頭角的機遇接踵而至。
29軍的學習榜樣,就是南方的19路軍。
“一·二八”淞滬會戰之前,19路軍不但籍籍無名,還差點在江西戰場上做了炮灰。可在那一戰之後,全國皆以之為英雄,差不多到了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地步。
此時29軍的處境和淞滬會戰前的19路軍相仿,後者的成功顯然給他們以很大啟發。
本來就近乎一無所有的窮漢在敢於拼命,捨得拼命方面肯定比罈罈罐罐一大堆的富家子弟要豁得出去得多。
我們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卻可能是整個世界。
不過機遇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它需要實力。
讓我們認真準備吧。
先從吃飯開始。
吃飯前,大家先唱個《吃飯歌》,受點教育。
小朋友吃飯時在桌上掉了個米粒,可能會條件反射地想到課堂上老師說的:我們碗裡的每一顆米粒,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絕不能浪費。
為了不浪費,應該撿起來,把它吃掉。
這個道理,29軍也要講。不過他們更進了一步,要官兵吃完米粒,記住向農民伯伯報恩——打侵略中國的日本鬼子。
很深刻,也很形象。
吃完飯,要開早會,官兵必須高聲問答。
還記得《士兵突擊》中“鋼七連”點名時的那個經典場面嗎?形式上差不多。
列兵“許三多”。
到!
東三省是誰的?
是我們中國的!
可它現在被日本佔去了,你不恨嗎?
我十分痛恨。
那怎麼辦呢?
奮鬥!奮鬥!奮鬥!
怎麼樣,很勵志吧。這是教一般士兵的,至於軍官,他們層次還得高點。
29軍軍官的必讀書,說出來嚇你一跳:
“四書五經”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