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挺住了,郭懺卻吃不消,已經撤回襄河西岸去了。
如此一來,第十三師團的重量便全部壓在了右翼兵團身上。一時間,兵團司令部裡的電話鈴聲此起彼伏,都是要求撤退的。
蘇聯顧問見情況不好,也向張自忠建議後撤。
張自忠認為絕不能撤,一撤的話,不光是五戰區的冬季攻勢會就此夭折,襄河防線也可能無法確保,因為襄河前沿除了右翼兵團,已經沒有誰能再幫你扛下去了。
一支隸屬部隊打來電話:傷亡太大了,我們能不能向後移動一下?
統領右翼兵團以來,張自忠素來嚴於律己,對一手帶出來的直轄部隊苛刻,對編入兵團的其他部隊則能寬就寬,從不疾言厲色,但到這個火燒眉毛的關頭,他也忍不住了。
你們來電話,總說傷亡慘重,可你告訴我,營長以上的長官究竟陣亡了幾個?
對方語塞。
張自忠拿著電話十分激動:我們今天退,明天退,就算是退到西藏,日軍還不是會跟蹤而至。現在正是軍人報國的大好時機,希望你再苦撐幾天,以待援軍。總之一句話,只准前進,不準後退,陣地就是墳地,後退者死!
張自忠被湖北民間譽為“活關公”
如果這時候張自忠還安居於襄河西岸,或者第三十八師都縮在後面,興許還會有人不買賬,但現在人家就帶著親兵部隊在前沿奮戰,誰也不敢真的把兵團總司令拋在後面,自顧自逃到西岸去。
於是大家都只能咬著牙繼續苦撐。
1940年1月初,右翼兵團的援軍終於到達前線。這個時候整個冬季攻勢接近尾聲,原先進攻武漢的部隊大多無功而返,岡村也已準備舉手慶祝了。
但是他認為結束的並沒有結束。
2月14日,張自忠下令反攻,第十三師團敗退六十里,成為第十一軍中損失最大的一個師團。這就是著名的“襄東大捷”。
在針對武漢的冬季攻勢中,第五戰區是戰績最大的戰區,而第五戰區又以右翼兵團最為出眾。鄂北民間對《三國演義》人物如數家珍,老百姓此後便稱張自忠為“活關公”。
不過就全國而言,在整個冬季攻勢中,第五戰區的戰績也僅能列於第二,居於首位的是第八戰區,這個戰區的扛鼎人物就是久違的“射鵰英雄”傅作義。
討債的和躲債的
人活於世,往往站得有多高,跌得就有多狠。當年的綏遠抗戰,使傅作義一夜之間名揚天下,但是到了太原保衛戰,經典並沒能夠延續,作為善守之將,一天之內就丟掉了太原,不管如何都是說不過去的。
第38章 這個冬天不太冷(2)
那一次傅作義真的是被摔慘了,不僅砸了牌子,其綏軍主力第三十五軍也是元氣大傷,到撤出山西時,每個團僅能收容三四百人,連編成一個營都困難。
傅作義不得不厚著臉皮去找閻錫山,老西十分乾脆——缺人嗎?好,給。缺裝備嗎?好,給。
爽快得就像變了個人一樣。
不過傅作義很快就發現,他這位老長官從來就沒有算漏賬的時候。
二戰區司令長官告訴他:你讓董其武去給我把太原收復過來。
聽得此言,傅作義的嘴巴都快咧到耳後去了。
我的天,太原又不是紅格爾圖,那裡如今是日本第一軍司令部所在地,周圍光防守工事就裡三層外三層,別說收復了,去碰一下,手都得燙出泡來。
可是老西既然這麼說了,你就得去做,要不然他憑什麼給你人槍?
傅作義想了想,把胸脯一挺:收復太原責任重大,派董其武恐怕無濟於事,我願意領三十五軍親自出徵。
老西其實巴不得如此,一看傅作義這麼主動,當然沒有不高興的道理。
可傅作義哪有這個實力真的去收復太原,他是怕董其武被派上去後,不明究竟,傻乎乎地被打得精光。
他已經想好了,丟了太原就是欠了閻老闆的,除非對方閉眼,否則你就別指望他會將這筆債務自動清零。
跟上這麼一個長官,也算是賣煎餅的說夢話——攤上了。
躲債,必須的。
怎麼躲,還是得回到草原上去,綏軍是從那裡發家的,只有在天蒼蒼野茫茫的遼闊大地上,才能重新找回勝利和自信。
於是,傅作義在出擊後,明著奔太原去,實質卻是打了個擦邊球,到綏南去掃了一下。
掃的目的,不是要攻城佔地,而是製造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