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軍隊也不是中央軍的對手。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讓岡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湯恩伯的第三十一集團軍。岡村曾如此評價湯恩伯:蔣介石手下最驍勇善戰的將領,其部隊是蔣嫡系中的精銳。
可想而知,這麼一個勇將中的勇將,一支精銳中的精銳,一直虎視眈眈地趴在武漢附近,其用意不言自明,而假如能成功地將其削掉或者驅逐,又無疑會對蔣介石及中國政府造成沉重打擊。
岡村決定集中第十一軍的主力,對隨棗地區(隨縣到棗陽)展開一次大進攻,這就是隨棗會戰。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進攻的目的不再是占城奪地,而是攻而不佔,主要以打擊第五戰區部隊為主,其中關鍵就是包圍並消滅湯恩伯。
然而岡村並不知道,他的這一侵略計劃已經提前飛到了湯恩伯的桌上。
無名英雄
在武漢會戰後期,李宗仁已經病癒返回原任。不過等他上陣時,首先需要面對的不是怎樣指揮作戰,而是如何部署“轉進”。
自從經歷徐州大撤退後,李宗仁就培養出了一種神秘的第六感。當時第五戰區長官部距離前線還很遠,可他老是覺得這裡那裡不對勁,經常耳鳴眼跳,以至於繞室彷徨,輾轉反側,半夜三更都睡不著覺。
時為午夜,眾人都睡得正香呢,他就披著衣服從床上一骨碌爬起來,並且把一干隨從衛士都弄醒,嚷嚷著要轉移。
參謀長徐祖貽揉著眼睛跑過來,看李宗仁那心神不寧的樣子,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沒什麼,就是我覺得這個地方可能有兇險,早走早好。
徐祖貽並沒有收到任何敵情通報,但李宗仁是戰區司令長官,不聽他的又聽誰的,遂安排長官部人員連夜西撤。
很多人嘴裡不說,心裡沒準都在罵老爺子發神經,這麼晚了都不讓大夥睡個囫圇覺,窮折騰個啥。可說來也怪,李宗仁的第六感就是奇準,在他走後僅僅兩個小時,日軍騎兵就竄進了他睡覺的那個村莊。
“發神經的”現在精神了:看看,我沒讓你們大夥白跑吧。
第六感雖然靈,但是不科學,李宗仁大部分時間依賴的實際還是情報網。
要打好仗,情報十分重要。當年馬占山在東北跟日本人兜圈子,兜到本莊繁都無可奈何,就緣於建立了效率奇強的情報網,而說起老李的情報網,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他安插在日軍後方的神秘線人。
當年西南諸省反蔣,包括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這些人,都是日本人實行“以華制華”的重要目標。那段時間,到廣西來做說客的“中國通”們有如過江之鯽,數也數不過來,這裡面就有和蕭振瀛進行過香港談判的和知鷹二。
在與和知打交道的過程中,李宗仁發現和知的翻譯官像是個“好人”。這種感覺,就如同他第一次見到張自忠時一樣,彷彿善良就清清楚楚地寫在對方臉上。
於是私下裡,李宗仁便讓人把翻譯官秘密約到家裡。
這是個年輕的東北人,熱情、健談,有什麼說什麼,但是當李宗仁試探著提到“你的家鄉已被日本人侵佔,你怎麼還甘心為敵人服務”時,他忽然語塞,隨之,兩行熱淚無聲地從臉上滑落下來。
夏文運,遼寧省大連市人,家裡世代務農,自小就讀於日本人所辦的中小學。據說他的一口日語說得比一般日本人都好,根本聽不出是中國人說的,後因成績優異,受“滿鐵”資助去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法科。
“九一八”事變前,夏文運在東北的大學教書,之後書自然沒得教了,只能隨逃難人群進入關內。他原來並不想給日本人做事,可是以他那樣跟敵國沾邊的文憑學歷,顯見得到哪都不受歡迎,找工作時處處碰壁。他又幹不了別的,給日本人充當翻譯官,藉此養家餬口就成了唯一出路。
燈火闌珊處的夏文運看上去有說有笑,其實那不過是戴著一副面具在表演而已。
他雖然為日本人做事,卻良知未泯,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哪裡,可也正是這樣的人,卻不得不以為侵略者服務來維持個人生計。
可以想見,當聽到或看到“漢奸”“走狗”這些詞語時,這個年輕人會多麼難過,內心又會處於怎樣的煎熬和掙扎之中。
有時候,活著遠比死亡更殘酷,特別是當你面前沒有出路,沒有希望,甚至連解脫都不可能,只有在清醒中一味痛苦的時候。
因為怕熟人或家鄉的人知道自己的底細,夏文運甚至把名字都改掉了,因“夏”與“何”字在日語中發音相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