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上官雲相卻一上來就遇到了困境。
上官雲相,山東商河縣人,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六期,時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
薛嶽、葉挺、上官雲相,再加上粵軍戰將吳奇偉、李漢魂、鄧龍光、葉肇,甚至於郝夢齡、顧祝同,這些人全都是保定第六期的學生。一期能出這麼多人才,絕對是大豐收了,也可以稱之為“榮耀的第六期”。
打了一輩子仗,上官雲相能夠讓人記住的,卻是皖南事變。當時他的圍攻兵力雖多出老同學葉挺好幾倍,但並不是其基本部隊,皆為臨時統屬,用他的話來說,是“七拼八湊”而成,在這種情況下,猶能夠打敗新四軍主力,若僅就軍事而論,還是不賴的。
如果用一個字來評價薛、葉、上官作戰的特點,薛嶽是“智”,葉挺是“勇”,上官則是“狠”,戰場之上絕無菩薩心腸。
可是人光狠沒有用,很多時候還要靠天時地利人和,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得有運氣。比如在皖南事變中,一連下了好幾場雨,給葉挺突圍造成了很大困難,相反當然是幫了進攻者大忙。
在南昌反攻戰中,上官雲相的運氣卻比他的另一個同學薛嶽要差得多。
薛嶽閃擊,打了對手一個冷不防,他則因三戰區進攻計劃本身靠後,乃至於發起反攻時日軍已作好了準備。
薛嶽那邊可以穿隙而過,他這邊卻不行,前面全是密集而堅固的據點,根本無隙可插。
薛嶽可以先攻第一線防禦,他卻必須直撲南昌,也就是說一開頭碰上的就是硬釘子。
由於第九戰區的規模大,所以即使薛嶽只投入一半的人馬來攻南昌,他的兵力還是比上官要多得多。雙方唯一的相同點,就是都缺乏火炮支援,只能拼人。
所有這些東西,可以說沒有一個是作為指揮官的上官雲相能夠自由選擇的,除了運氣,對此還能有什麼更好的解釋?
第三戰區因此打得十分艱苦。在第九戰區擊破日軍第一防禦線的時候,他們尚被第一〇一師團阻在蓮塘,而且看樣子,連蓮塘都難以攻克。
負責擔任主攻的第七十九師師長情急之下,竟然玩起花招,準備用假電報的方式向上級“報捷”,結果西洋鏡被拆穿,隨即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