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
“昨日已從王船長那求得了航海圖,不日就要回去,這些日子還要感謝各位的招待,若是他日眾位到了大明必當款待各位。”
“恩,款待的事咱們日後在說,我覺得我們應該談談眼下,趙先生也是一位海商,想必每次運人到馬尼拉和巴達維亞都會運些當地的土特產回去吧。”
“不瞞胡小姐,的確是這樣,回航本就是空船,帶上一些南洋的椰子香蕉等土特產回去變賣也能掙取不少,每個跑南洋的基本都會這麼做,這次若是途徑呂宋我會在那短暫停留幾日進購一些土特產。”
“你看看此物若是拿去這兩地或是大明販賣能掙取多少銀子,”胡西靜笑著將一面小鏡子推到對方眼前。
“這,這是鏡子,我曾聽紅毛夷人提起過,據說這麼一小塊就值萬兩。”
趙德捧著小鏡子的手有些激動,這可不是他裝腔作勢,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17世紀的一小塊鏡子賣到幾千兩白銀或是萬兩絕不是吹的,要知道這一時期圓筒法制造板玻璃才發明出來不久,同時才有了用汞在玻璃上貼附錫箔的錫汞齊法,這種工序及其複雜而且製作出來的鏡子也有限,與後世的鍍銀鏡子是沒發比的。
所以從一開始負責工業的林有德就提出製作鏡子來積累原始資本,這技術又不復雜而且還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聽到一本萬利當時小夥們就叫著要往大明和歐洲傾銷鏡子,讓世界的白銀都流露澳洲。
“若是將這面鏡子交予你出售,你覺得如何。”
“我。”
趙德像是聽到了一件極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般,接著又連忙說道:“若是交予我出售我敢保證,這鏡子無論是在巴達維亞還是馬尼拉至少都能賣上千兩白銀以上。”
“我們準備讓你成為澳洲公司的代理商,專門在廣州境內銷售這種鏡子。”
代理商,趙德聽到這個新鮮的詞彙一時沒有明白過來什麼意思,到是後面那一句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