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一點。
馬璘這次進軍速度緩慢,所以唐人進軍的訊息早就傳到了伊斯法罕,也傳到了易卜拉欣的耳中。伊斯法罕總督向易卜拉欣求救,如今易卜拉欣已經帶著主力離開了敘利亞,正在往伊斯法罕而去。
這個行省他無法捨棄,所以暫時只能放棄了和原敘利亞總督阿卜杜拉爭鋒的打算,在阿勒頗戰線上只留了少量的部隊,暫時採取守勢,主力則是翻越扎格羅斯山脈趕往伊斯法罕。
這一戰對於阿卜杜拉和什葉派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除阿里外無豪傑”,畢竟是豪傑阿里的子孫,還是有些膽氣的,易卜拉欣決定了和大唐在伊斯法罕決戰之後,立馬在佔領的區域內進行動員,一隊隊士兵分散開來,驅趕著大量的波斯馬瓦里趕往這座巨大的城市。
不管那些馬瓦里是否虔誠,只要他們承認是胡大的信徒,都被趕往伊斯法罕。
這樣一來,唐軍進攻伊斯法罕的戰事。就成了和什葉派軍隊的一場決戰。
什葉派軍隊的出現,本就是馬璘一手促成的,不過那個時候是為了讓大食陷入混亂,而且這個目的已經達到,這一次來卻是要徹底解決阿拉比亞人和葉門人的問題,這個時候虔信胡大的什葉派就成了阻礙。也就成為了大唐的敵人。
即便是他們不來伊斯法罕,馬璘也最終不可能放過這支軍隊。
敵人聚集起來,對於馬璘而言反倒是一件好事這樣的話,就不用健兒們滿世界的去找敵人了。
這次到了伊斯法罕,要除掉的不單是阿拉比亞人和波斯人,還有大量的從什葉派領地湧過來的波斯馬瓦里。既然敢到伊斯法罕去對抗唐軍,這便是他們該付出的代價。而這一戰之後……其實扎格羅斯山脈以東的戰事就該大體上結束了。
伊斯法罕乃是扎格羅斯山脈以東極為重要的城市,被唐軍奪取之後,扎格羅斯山脈的幾大名城都將握在大唐的手裡。什葉派倒臺之後領地內的德赫幹們群龍無首,以他們的尿性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不問可知。這些天生的騎�